搜索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足球资讯介绍 >

中国铁矿石之战的前世今生

发布日期:2025-08-18 10:03 点击次数:145

清晨八点,西澳大利亚的阳光晒得人发烫。刚毕业的英国女孩凯特,站在一片望不到边的红土地上,有点懵。眼前,像史前巨兽一样大的矿车,在红土上慢吞吞地爬,卷起的尘土差点把天边都遮住了。

凯特刚离开大学校园一周,就一头扎进了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到处是石头、钢铁,还有当地人说的“FIFO”生活。

啥是FIFO?简单说,就是“飞进飞出”(Fly-in, Fly-out)。这几年在英国年轻人,尤其是女孩里挺流行:飞到澳洲矿山干14天苦力,再飞到西澳海边玩6天,接着飞回矿山再干14天……就这么循环。

这活有多苦?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每天凌晨3点半就得摸黑起床。

5点开早会,折腾完准备工作,6点正式开工。

接下来是整整12小时的两班倒!在40多度的高温下干活,粉尘大得防毒面具都挡不住,矿车的噪音吵得人脑壳疼。

熬到下午6点下班,回到宿舍都晚上9点了才能吃上饭。

算上通勤,一天下来超过18个小时泡在工地上,而且连续14天没休息!要是轮到夜班,那滋味更别提了。

这么苦,为啥英国年轻人,特别是女孩还抢着去?

答案就一个字:钱!给得太多了!

一个FIFO矿工(很多是临时工),干满14天,每天12小时,就能拿到9240澳元(约4.3万人民币)!

半个月挣4万多人民币!这收入放在欧洲,那也是妥妥的高薪了。对比一下,在英国本土当矿工,平均一个月也就赚2万人民币左右,还不到澳洲同行三分之一。

那问题来了:澳洲矿老板为啥这么“壕”,工资开这么高?

根子还在他们最大的金主——中国身上。

一、老天爷赏饭 vs 土里刨食:中国铁矿的无奈

2024年,中国钢铁厂“吃”掉了19.56亿吨铁矿石!其中超过60%要靠进口,总量约12.37亿吨。而进口的铁矿石里,一多半(7.43亿吨)都来自澳大利亚。

有人可能纳闷了:咱中国自己不是也有200亿吨铁矿储量吗?干嘛这么依赖澳洲?

这事儿,得从两国铁矿的“先天条件”说起,差别太大了!

澳大利亚的铁矿,简直是老天爷追着喂饭吃:

矿石质量贼好:含铁量普遍在62%左右,有些富矿甚至能达到68%,品质顶尖。

挖起来贼容易:基本都是露天矿,扒开地皮就能挖,成本低到不可思议。像他们最有名的哈默斯利大铁矿,品位64%,矿带深2000米,面积快赶上一个小国家了!不算运费,开采成本只要15美元左右一吨,跟卖白菜似的。

再看咱们中国的铁矿:

质量差一截:平均含铁量只有34.5%*左右,属于“贫矿”。

开采难度大:很多矿埋得深,得打井下去挖。挖出来还不行,还得经过一道道复杂又烧钱的工序(水选、磁选、浮选),折腾成含铁60%左右的“铁精粉”才能用。

成本贼高:算上开采、加工和铁路运输,一吨成本轻松破100美元。

如果你是钢厂老板,15美元一吨的澳洲好矿和100多美元一吨的国产贫矿,你选哪个?答案明摆着。巨大的成本差,让中国钢厂对澳洲铁矿形成了甩不掉的依赖。

二、定价权争夺战:被“自己人”坑了?还遇上了“无间道”!

中国从1985年开始进口澳洲铁矿,钢厂用了都说好,进口量一路飙升。但奇怪的是,咱们买的价格,不仅比澳洲成本高很多,甚至比日本买的还贵!关键就在于人家有“长协价”(长期协议价格)。

长协价本来是买卖双方图个稳定:大买家承诺长期买,卖家给个优惠价,大家都有保障。那时候,全球铁矿被澳洲的“两拓”(力拓、必和必拓)和巴西的淡水河谷这“三巨头”垄断,背后站着摩根、花旗这些国际大资本。日本作为老牌钢铁大国,早就跟三巨头签了长协。

没签长协的,只能买价格波动剧烈的“现货矿”,贵不少。这个价差,在2000年代初的中国,催生出一个乱象——炒矿。

当时,中国有资格进口铁矿的企业,竟然有523家!乱成一锅粥:

“倒爷”满天飞:有资质的公司低价囤积长协矿,转手高价卖给没资质的小钢厂。

囤货等涨价:有些人干脆囤着不卖,赌后面矿价会涨,想发横财。

钢厂也炒矿:更离谱的是,有些钢厂拿到便宜的长协矿,自己不用,也拿去倒卖赚钱,因为倒卖比炼钢来钱还快!

这种乱象坑惨了正经生产的小钢厂。2005年,中钢协出手整顿,把进口企业从523家砍到只剩118家(70家钢厂+48家贸易商)。没想到,这反而让现货更紧俏,价格更高,“炒矿”更赚钱了,根本管不住。咱们自己人“窝里斗”,成了谈判时最大的软肋。

2003年,中国进口量超过了日本,宝钢被推出来代表中国跟“三巨头”谈价格。结果呢?人家没给“量大优惠”,反而看到了涨价的好机会!因为长协谈判有个奇葩规则——“首发跟风”:只要三巨头里任何一家跟任何一个买家(比如日本钢厂)先谈成价格,其他所有谈判都得跟着这个价走。

于是,一场针对中国的“价格围剿”开始了:

2004年,日本新日铁和力拓谈成首发价,涨了18.6%,中国只能跟着涨。

2005年,又是新日铁,居然答应了71.5%的惊天涨幅!

日本钢厂傻吗?自己也要买矿,干嘛答应涨这么多?

秘密在“屁股坐哪儿”:日本财团早就在“三巨头”那里投了大钱,是重要股东!矿价涨了,日本钢厂买矿成本是高了,但财团从矿企拿到的分红更多,里外里还是赚!这等于和矿商联手,把中国当成了“肥羊”来薅。

2003到2008年,铁矿石价格年年飞涨,中国钢厂多花了7000亿人民币!更憋屈的是,宝钢在前面辛苦砍价,后面有些国内企业怕谈崩了没矿用,竟然私下联系矿商说:“别理他们,高价我们也买!” 这种“自己人拆台”,让宝钢在谈判桌上难上加难。

如果说“窝里斗”让人憋屈,那接下来的“力拓间谍案”,简直就是往伤口上撒盐。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全球钢铁需求暴跌,矿价也跟着崩了,现货价第一次比长协价还低。拿着长协合同的中国钢厂傻眼了:继续买,一吨亏一吨;不买,又算违约。国家觉得机会来了,想趁机把价格压下来。

2009年,谈判换成了更能代表行业的中钢协牵头,组了个16家大钢厂的谈判团。没想到,谈判异常艰难。中方说价格太高扛不住,力拓代表马上甩出精确数据:中国钢厂进口矿的平均成本是多少、每吨钢能赚多少、原料库存还能撑几天……句句戳心窝子,反驳得中方哑口无言。中方代表后来回忆:“感觉对方准备得太充分了,我们总被牵着鼻子走。”

可怕的是:这些数据都是钢厂的绝密啊!力拓怎么知道的?

安全部门一查,揪出一个关键人物——胡士泰(Stern Hu)。这人是澳大利亚力拓公司上海的老大,中国区业务总经理。胡士泰是天津人,北大历史系毕业,后来去了澳洲,加入矿业公司,1997年入了澳籍。

胡士泰搞情报,有两手“绝活”:

1. “”走上层路线”: 他人脉广、会来事。比如北京奥运时,他花钱请一些钢厂高管组团来看比赛,白天看比赛,晚上还有“特别节目”,关系拉得贼近。关系到位了,他去钢厂考察,人家啥都告诉他,连内部会议他都能旁听!就这样,他把首钢、莱钢、邯钢的几个关键人物都拉下水了,拿到了中钢协的内部文件、谈判策略,甚至底线价格。

2. “走下层路线”:他抓住国内中小钢厂被“炒矿”坑惨了、渴望稳定低价矿的心理,用提供临时“长协”合同当诱饵,让这些小老板主动给他提供行业情报和内部消息。胡士泰自己都得意地管这叫“火线入党”。

有了这些“内幕消息”,力拓在谈判桌上招招致命,动不动就给中钢协发“最后通牒”,威胁不答应就断供。2009年7月5日,胡士泰被上海国安抓了,涉嫌间谍罪。这事闹得中澳关系很紧张,最后澳总理亲自求情,中国才把间谍罪改成商业贿赂和侵犯商业秘密罪,判了他10年。

胡士泰一被抓,力拓立马不跟中钢协谈了,转头就和日本新日铁谈成了降价33%。中钢协坚持要降40%,没谈拢,只好找了家规模小的澳洲矿企FMG签合同,降幅更大(粉矿降35%,块矿降50%),虽然量不大,还得中国借钱给它,但总比被“三巨头”继续宰强。这事也标志着旧的“长协”定价模式彻底玩完了。

但别高兴太早,定价权还没到中国手里!旧的倒了,新的来了——国际上普遍用“普氏指数”来定价。这个指数问题也不少:

1. 屁股坐歪了:搞这个指数的普氏能源资讯,背后股东跟控制“三巨头”的国际大资本(像摩根大通、花旗)关系很深,他们当然希望矿价高。

2. 黑箱操作:指数怎么算的不公开,而且主要问外国钢厂和矿商,根本不问中国这个最大买家的意见,价格容易被操控。

所以,定价权实际还在人家手里。2024年一季度,普氏指数还在130美元/吨的高位。算算账,中国每年光买澳洲铁矿就要花掉上千亿美元,而澳洲挖一吨矿的成本才十几美元!这惊人的利润差,就是凯特她们能拿高薪的底气。

那中国能不能不买,卡他们脖子?理论可以,但现实代价太大。这涉及到“买家卖家谁更怕断供”的问题:

中国(买家)怕:钢厂太多,矿石需求是刚需。万一供应真断了,高炉一停损失惨重(设备可能报废,整个产业链都得停摆)。

澳洲(卖家)不怕:矿挖出来堆着也不会坏,抗压能力比咱们强。

三、破局之道:非洲大矿崛起,澳洲好日子不长了?

怎么破这个局?关键一招:去海外买矿(入股)!这叫“权益矿”。

意思就是,中国钢厂在国外的矿山占股份。这样,就算国际矿价高,买矿多花的钱,也能从矿山赚的利润里分红拿回来一部分,相当于抵消了成本。日本这招玩得最溜,他们的权益矿占到进口量的60%以上,所以对价格涨跌没那么敏感。以前咱们的权益矿只占8%左右,矿价涨一点,全国加起来就是天文数字的损失!

国家早就看到这点。2020年就发文说:到2025年,要建成1-2个有全球影响力的海外权益大铁矿,权益矿比例要超过进口量的20%

现在2025年了,这个“大铁矿”在哪?成了!就在非洲的几内亚——世界级的西芒杜大铁矿!

之前中国去海外买矿也踩过不少坑(像投资澳洲的几个矿,被复杂的股权、税收、环保问题坑惨了)。教训就是:成熟的好矿早被人占了,轮不到咱。要买,就买没开发的新矿!

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中国终于拿下了几内亚的西芒杜。这矿有多牛?

品质顶尖:含铁量高达65.5%,跟澳洲最好的矿一样好。

储量惊人:探明储量47亿吨。

也是露天矿:挖起来方便。

唯一麻烦:离海边有点远,得修条很长的重载铁路和一个深水港——搞基建?这可是中国的看家本领!

经过一番运作:

北段(1、2号矿):主要由“赢联盟”控制(中国宝武占股49%,新加坡韦立和中国宏桥占51%),中方说了算。

南段(3、4号矿):由几内亚政府、力拓和中国铝业的合资公司开发,中方占股40%,也有很大话语权

好消息是:西芒杜今年(2025年)已经出矿了!刚开始一年能产3000万吨,预计到2026年产量能冲到1.2亿吨,解决咱们十分之一的进口需求!再加上中国在秘鲁、澳洲等其他地方的权益矿,总量有望达到3亿吨,占到中国进口量的近30%!

这时候,形势就逆转了!中国自己能稳定供应3亿吨权益矿,就意味着“三巨头”得多出来3亿吨的矿要找新买家。放眼全世界,除了中国,谁能吃得下这么多?没人!那怎么办?矿商只能降价求着中国多买点!中国手握巨大的进口量加上越来越多的权益矿,终于开始有力量去影响铁矿石的价格了。

四、尾声:淡定看澳洲,时间在咱们这边

澳大利亚在中澳关系上挺“分裂”:一边靠卖给中国铁矿赚得盆满钵满,一边又在政治安全上跟着美国,时不时给中国添堵。为啥这样?

1. 骨子里的不安全感:它孤零零漂在南半球,地广人稀,历史上被日本威胁过,现在看中国强大了也心里发毛,所以死抱着美国大腿找安全感。

2. 以前觉得中国拿它没办法: 知道中国离不开它的铁矿,所以有恃无恐(之前中国制裁它的红酒、牛肉啥的,对它不痛不痒)。

但现在,情况真不一样了:

中国钢铁产量见顶了:连续几年稳定在10亿吨左右,说明需求不太会猛增了。国家正在大力整治钢厂,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质量。

自家“粮仓”建起来了:西芒杜等大矿陆续出矿,供应更有保障。

废钢回收利用越来越多: 也能替代一部分铁矿需求。

这一增(权益矿)一减(需求放缓),中国对澳洲铁矿的依赖会越来越低。要知道,澳大利亚整个国家的GDP还不到2万亿美元,每年对华出口就超过1000亿美元(铁矿是大头)。如果中国买的少了,对它经济绝对是重重一击!

所以,咱们现在看澳洲的一些动作,真不用太上火。与其打口水仗,不如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把海外矿山经营好,把国内钢铁产业升级好,把废钢回收利用体系建好。等咱们的“铁饭碗”更稳了,市场的力量自然会教它怎么做人。

当中国工程师在非洲雨林里修通铁路,当西芒杜的矿石一船船运回国内时,澳洲靠着老天爷赏的红土、用超高薪吸引前宗主国年轻人去挖矿的好日子,还能持续多久呢?

铁矿石这场百年博弈,赢家终将是手握未来、脚踏实地的那一方。时间,在咱们这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