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毛主席坚持不设国家主席,林彪却在庐山掀起惊天波澜,一场关乎国运的暗斗由此展开
发布日期:2025-08-09 12:26 点击次数:173
1970年3月,一份明确的指示从最高层传达:毛主席提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不再设立国家主席一职。他本人也无意再担任此职务。然而,这项决策很快便遭遇了挑战。
仅仅几个月后,这一看似关于国家体制的调整,演变成了一场关乎权力核心的隐秘斗争。林彪将这次会议视为他攫取更大权力的绝佳时机。
他的夫人叶群曾不无担忧地直言:“如果不设国家主席,林彪怎么办?往哪里摆?”这番话语,不仅流露出个人野心,更暗示了其背后深藏的政治图谋。
接下来的篇章,将抽丝剥茧,揭示林彪集团如何精心策划,通过操弄会议议程、鼓吹个人崇拜等手段,试图颠覆既有权力格局。同时,也将展现毛主席如何以过人的洞察力,识破并挫败这场阴谋。
最终,这场围绕国家主席存废的争论,如何演变为牵动中国命运的重大危机,并对后续的思想路线产生了深远影响。
庐山开幕,他先声夺人
1970年8月23日,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正式拉开帷幕。会议由毛主席亲自主持,周总理依例宣布了包括修改宪法、国民经济计划及战备问题在内的三项议程。
然而,会议进程很快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林彪,这位地位显赫的副主席,在未事先知会毛主席的情况下,竟抢先发言。
他的开场白,直接切入了对“天才”的颂扬,坚称毛主席是“天才”,并强调这是他一贯的看法。紧接着,林彪力主新宪法必须设立国家主席。
他声称,毛主席作为“伟大领袖、国家元首、最高统帅”的地位,是新宪法的重要“特点”,甚至暗示党内有人要否定毛主席的领袖地位。
林彪的这次讲话,从内容到形式都显得“用心良苦”。他坚持设国家主席,意图明确:为自己担任此职铺路。其未获同意便率先发言,更是一种精心策划的“突然袭击”。
他似乎笃定,毛主席已在1959年辞去国家主席职务,且年届77岁,不可能再回此位。因此,只要有这个职位,便轮到自己。
庐山会议现场,林彪不顾一切地打乱了原定议程。而他的讲话甫一结束,吴法宪便迅速响应,提议第二天全会播放林彪讲话录音,并分组讨论。
叶群发令,爪牙尽出
第二天的分组讨论中,林彪集团的协同行动浮出水面。根据叶群的事先部署,林彪的亲信们统一了口径。
陈伯达、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人在各自的小组讨论会上,都卖力地鼓吹“天才论”,并坚持要求由毛主席来担任国家主席。
陈伯达在华北组的发言尤具煽动性。他声称,有人反对称毛主席为天才,甚至还有反革命分子听说毛主席不当国家主席后,高兴得跳了起来。
这些言论明显是为了配合林彪的行动而仓促拼凑出的。据吴法宪透露,叶群对林彪那份“晦涩”的开幕词进行了“深入解读”。
在散会回程路上,叶群召集陈伯达、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人,表示林彪的发言含蓄地针对了陆定一等人,并要求他们在各自小组发言,否则林彪的讲话将缺乏依据。
这一“动员令”下达后,陈伯达等人的反击立即展开,使得庐山会议的气氛陡然紧张,场面一度陷入混乱。
许世友起初并未完全理解这些人的真正用意。但随着事态发展,他很快察觉到了不寻常之处,并变得高度警觉。
当陈伯达的讲话被整理成简报下发后,许世友便不再公开发言。他并非有先见之明,而是他一贯秉持原则,尤其在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没有中央指示和毛主席的明确表态,他绝不会乱表态或抢风头。
摸摸我的手,主席心凉
面对庐山会议上出现的异常情况,毛主席果断采取了措施。1970年8月25日,他紧急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各组召集人接通知参会。
许世友早早抵达会场,向毛主席敬礼并握手。毛主席紧紧握着他的手,迟迟不愿松开,语气真诚地说道:“你摸摸我的手,发凉,脚也发凉。”
他接着说道:“我年纪大了,只能当导演,不能当演员。红娘就让总理当,我只能当个老夫人。不要再让我当国家主席了,让我多活上几年,好不好?”
这番话语,流露出毛主席对年事已高的疲惫,也隐含着对林彪集团借机生事的深层警惕。许世友听后,第一次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坚持要毛主席担任国家主席,是违背他本人意愿的。
他立刻表明坚决拥护:“主席,不要讲了。我通了,我回去做其他人的工作。”毛主席随即点评陈伯达是“坏人”,但强调“会上不要揪人”。
他接着引述“三国时,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说,孙权是想把我放在炉子上烤”的典故,以此提醒许世友,孙权不安好心,如今也有人不安好心。
随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主席对“天才论”以及坚持设国家主席的主张进行了严厉批评。他明确下达三项指示:停止播放林彪讲话录音、停止称颂“天才”、收回陈伯达的简报。
毛主席严肃表态:“你们继续这样,我就下山,让你们闹。设国家主席的问题,不要再提了,谁坚持设国家主席,谁就去当,反正我不当。”他停顿了一下,看着林彪,劝道:“我劝你也别当国家主席,谁坚持设,谁去当。”
次日,也就是8月26日,许世友便立即传达了毛主席的讲话和指示精神。8月31日,吴法宪等人就“天才论”和设国家主席等事提交了书面检查,会议也转入批判陈伯达错误的阶段。
支持过陈伯达意见的人也先后进行了自我批评。然而,对于始作俑者林彪,毛主席当时仍选择保护,对他抱有期待。
到了10月14日和15日,毛主席先后在吴法宪和叶群的书面检讨上作了批示,批评吴法宪“上当受骗”,批评叶群“欺骗同志”。
南方巡视,暗流涌动
庐山会议风波后,林彪并未就此收敛,反而拒绝检讨,不思悔改。1971年,为遏制林彪等人的势力,毛主席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林彪则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利用手中掌握的军权,开始密谋进一步的行动。
毛主席似乎察觉到了外界隐隐约约的不同寻常。1971年8月14日,他乘专列离开北京,踏上南方巡视之路。
汪东兴率领中央警卫团干部约100人寸步不离地随行护卫。沿途,毛主席频繁会见当地的党政军负责人,并对林彪等人进行了点名批评,但他多次强调这次讲话不能外传。
专列抵达长沙后,毛主席对汪东兴说:“通知许世友来见我。”8月31日,许世友办公室的电话铃声响起。秘书李文卿接起电话,对面是汪东兴秘书的通知:“有架飞机去南京接许司令到南昌。”
当时许世友没有外出,李文卿随即向他作了报告。许世友心中似乎早已有数,并未多问,只简单吩咐:“只要你一个人跟我去。”
随即,许世友和李文卿两人便登上了飞往南昌的专机。一抵达南昌,汪东兴、韩先楚等人便接上他们,直接送往毛主席的住处。
据汪东兴回忆,当时在南昌,毛主席收到了关于林彪等人一些反常行为的密报,对此十分关注。因此,毛主席直接召见了许世友等人,并交代他们作出一些政治和军事准备。
见到许世友后,毛主席直言:“庐山会议还没完,还没有解决。回北京后,还要找他们谈谈。他们不找我,我去找他们。对这些人要怎么办?还是教育,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随后,毛主席还提到了他与许世友之间的“感情问题”。他批评道:“你就知道挖煤,光搞黑的,不搞红的,不抓路线。……你对我的感情没有过去深了,我的话也听也不听了。”
这其中,毛主席提及的“不听话”,主要指的是许世友为解决江苏缺煤问题而组织挖煤大会战,导致这一时期抓政治抓得少了。此外,许世友与时任浙江省革委会主任的南萍关系没有处理好,也未能听从毛主席的指示。
毛主席与许世友的这次谈话持续了很长时间。按照惯例,记录稿需由参会领导亲自抄写保管,并仅在指定的小范围内传播。
但许世友对汪东兴表示:“你还不知道我嘛,字虽然认识不好,但写字是不行,要不你给我抄一份,要不就让我的秘书抄。”汪东兴思考片刻后,便让李文卿抄录了一份。
抄好后,许世友反复叮嘱李文卿:“一定要保管好,绝对保密,泄露出去是要杀头的。”这足以体现此次谈话内容的极端重要性和敏感性。
枕戈待旦,铁路巡逻
1971年9月1日,许世友返回南京,当天便向军区和省里的主要领导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精神。随后,他立即下达命令,要求从此刻起,上海到南京的铁路沿线,特别是涵洞,都必须派驻部队加强巡逻和戒备,严防有人破坏。
许世友原本计划视察苏北地区,但此时也临时改变了行程,转而去了扬州地区,并安排李文卿留下来值班,负责坐镇南京。
林彪下手,主席险途
林彪等人千方百计打探毛主席行踪和谈话内容,终于在1971年9月6日收到了密报。得知消息后,他们感到自己的图谋已经暴露,便立即决定对毛主席下手。
当时,毛主席仍在杭州,而杭州地区的警备大权,恰好掌握在林彪手下的亲信手中,这使得毛主席身处险境。
鉴于情况危急,1971年9月10日,毛主席当机立断,决定立即离开杭州前往上海。他的专列直接停靠在上海郊外虹桥机场的专用线上,以此规避了来自杭州的直接威胁。
饭局拖延,秘密移师
1971年9月11日凌晨2时许,在南京值班的李文卿接到来自上海的紧急电话:“有客人要见许司令,请他上午赶到,来得越快越好。”李文卿心知肚明,这“客人”指的就是毛主席。
他不敢耽搁,立即通知总机联系许世友,并安排一架空军值班飞机送许世友去上海。上午9时15分,许世友赶回南京,一进门就问李文卿:“飞机呢?到了没有?”
“没有飞机来接,这次乘空军的值班飞机。”李文卿回答。许世友不满地对李文卿交代:“接汪东兴。”电话接通后,许世友对汪东兴说:“要派飞机来接我。”汪东兴则表示:“飞机不在。”
无奈之下,许世友只好乘坐空军的值班飞机飞往上海。临行前,他特意叮嘱李文卿:“要带好小型电话保密机,还有我的猎枪。”
许世友之所以坚持让汪东兴派飞机来接,并非摆架子,而是不愿耽误值班飞机的战备任务。直到他质问李文卿:“毛主席的谈话你也看过了,怎么还乘值班飞机呢?”李文卿这才明白了他的用意。
抵达上海后,毛主席在火车上与许世友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谈话。谈话结束后,毛主席、许世友和王洪文共同走下专列。
随后,许世友等人赶往锦江饭店吃饭。然而,大家入座后,饭菜却迟迟没有做好。王洪文可能觉得失了面子,当众批评了一顿秘书。
后来,坊间有传言称,饭菜迟迟未好,是许世友和汪东兴二人共同定下的计策,其目的正是为了拖住林彪的人,掩护毛主席的专列能够顺利离开上海。
许世友吃完饭后,便匆匆赶回南京。登机前,他与前来送行的人一一握手道别。当他与王维国握手时,他故意提高了嗓门,掷地有声地说道:“不要搞阴谋诡计。”
事实证明,搞阴谋诡计是行不通的。送走许世友后,毛主席便交代汪东兴,在不通知任何人的情况下,迅速离开上海。
1971年9月12日下午4时5分,毛主席的专列顺利抵达北京站。随着毛主席平安回到北京,林彪等人的阴谋也宣告彻底破产。
拨乱反正,邓公力挽
林彪事件的发生,虽然为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震荡,但也促使毛主席进行了一次更加深刻的自我反思。此后,许多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的老同志,也因此获得了重新工作的机会,得以复出。
此时,敏锐的邓小平凭借其长期的政治斗争经验,已经预感到林彪出了大事。果不其然,没过多久,邓小平便从广播中确定了这一消息的真实性。
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邓小平等一批老同志也再次迎来了复出的机遇。邓小平复出后,他按照毛主席的指示精神,开始着手抓起了肃清林彪余毒影响的问题。
1975年,邓小平指出,在如何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首先要明确一点:必须全面地学习、宣传和实行,绝不能听到风就是雨,断章取义。
到了1977年,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再次强调:“我们不能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
他更是直接指出:“林彪否定毛泽东思想,说‘老三篇’就代表了毛泽东思想。林彪把毛泽东思想同马列主义割裂开来,这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严重歪曲,既不利于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事业。”
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逐渐从曾经的“左”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他们也充分认识到,林彪将毛泽东思想庸俗化、神化,其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笔者以为
庐山会议上围绕国家主席职位的争论,其核心远非简单的制度设置问题。它实则是林彪集团企图篡夺国家最高权力、颠覆现有领导体制的一场预演。
这场斗争的最终挫败,不仅有力维护了党中央的团结统一,也为之后拨乱反正,重新正确理解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关键基础。
林彪事件的深刻教训在于,它警示后人,政治野心家如何能够利用个人崇拜、歪曲理论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维护党的核心领导地位,确保思想路线的纯洁性与正确性,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


《731》定档引发热议,8月新片扎堆上映,国产佳作能否打破票


中印若爆发战争,为何最大担忧在海上?


解放军陆军现役世界第一的武器(一)


英雄联盟手游:端游玩家会有特别奖励,国服会有更多本地化设计


弹药销毁:一场看不见的“硝烟战场”


李在明没了后顾之忧,他把总统府搬回青瓦台,誓要打破“魔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