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楼下那家开了八年的理发店也贴上了转让,明明躲过了电商的冲击,这门线下的铁饭碗生意,咋就自己把自己给砸了?
发布日期:2025-10-24 05:24 点击次数:178
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记得点个关注哦!这样下次就不会迷路啦~创作需要动力,感谢大家的支持!
理发店这门生意,明明躲过了电商的冲击,咋就自己把自己给玩废了?说白了,从你坐下的那一刻,人家想的就不是你的头发,而是你兜里的钱。
01
咱们得聊一个挺反常的现象。
这些年,实体店的日子不好过,大家伙儿都清楚。服装店、小卖部、书店,一排一排地关门,都说是被电商给挤兑的。这道理说得通,毕竟动动手指头啥都能送到家,方便又便宜,谁还乐意出门逛街呢。
但理发店这门生意,按理说应该是最稳当的。
总不能网购一个发型,让快递小哥给你装上吧?这是个离了线下就玩不转的行当,是铁打的刚需。可怪就怪在这儿,就是这么一个电商打不垮的行业,现在也开始成片成片地倒下。
你家小区门口那家装修得挺好的理发店,可能上个月理发师还热情地跟你说:“哥,办张卡吧,划算”,这个月就铁将军把门,玻璃上贴着一张褪了色的“转让”。
这是为啥呢?
有人说,是房租太贵,成本太高。这话没错,但解释不了全部。因为你会发现,在那些倒闭的豪华沙龙旁边,十几块钱剪一次的快剪店,不仅活得好好的,甚至还悄悄地多开了好几家。
这就说明,问题不完全出在“钱”上。这更像是一场“自我毁灭”。一门手艺活,硬生生被自己人玩成了一场金融游戏,游戏玩不下去了,自然就崩盘了。
02
咱们先从最直接的感受说起,就是现在去理发,跟赌博差不多,体验好不好,全看你运气。
“没有人能笑着走出理发店”,这句话能在网上火起来,不是没道理的,背后是无数人欲哭无泪的真实经历。
你想想是不是这样?你揣着一张精心挑选的发型图片,满怀期待地走进理发店。接待你的“托尼老师”看了一眼,拍着胸脯跟你保证:“放心,这个简单,我懂。”
结果呢?两个小时后,你看着镜子里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自己,发型和图片不能说一模一样吧,可以说是毫无关系。那个瞬间,你连生气的力气都没有了,只想赶紧回家,谁也别看见。
为啥会这样?
说白了,就是理发师的技术水平,实在太不稳定了。
以前学理发,那是个苦差事,得从洗头小工干起,扫地、洗毛巾,跟在师傅屁股后面学个好几年,手上功夫练扎实了,才敢让客人坐到椅子上。手艺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现在不一样了。很多理发师都是速成班出来的,学个一两个月就敢上岗。更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店,为了省钱,干脆就让新手拿顾客的头练手。你以为是“首席设计师”在为你服务,实际上他可能上个星期才刚学会怎么拿剪刀。
这就造成了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水平跟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你每次理发,都像是在开盲盒,开出的是惊喜还是惊吓,只有天知道。 这种极度的不确定性,慢慢地就把顾客的信任给消耗干净了。一次剪不好,可以说是意外;次次都提心吊胆,那大家自然就用脚投票,不来了。
03
如果说技术是“软件”问题,那价格就是“硬件”上的混乱。
现在的理发店,价目表搞得比大学的课程表还复杂。
剪个头发,能给你分出七八个等级:设计师、资深设计师、设计总监、艺术总监、创始人……价格从几十块到几百块不等。你要是问前台,这“总监”和“设计师”剪出来的头,到底有啥不一样?她大概率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会微笑着告诉你,级别越高,经验越丰富。
至于这个“经验”到底值多少钱,谁也说不清楚。
这还只是剪发。要是你想烫个头、染个色,那里面的门道就更多了。各种听着就高大上的名词,什么“法式画染”、“日式蛋白矫正”、“摩根烫”,让你听得云里雾里。等你被忽悠得做了全套,最后结账的时候一看账单,四位数,心当时就凉了半截。
最让人反感的是什么?是那种无处不在的“软性加价”。
你本来只想剪个发,洗头的小弟会“贴心”地告诉你:“哥,你这头皮有点油啊,做个清洁吧,对头皮好,不贵,才88。” 吹头发的时候,理发师会“专业”地建议你:“姐,你这发梢有点干,带个护理吧,我们这用的是进口的,今天活动价128。”
整个过程,你就在这种“为你好”的温柔攻势下,一步步地多花钱。等你最后结账的时候,才发现预算超了一大截。你想理论几句吧,人家一脸无辜:“这些项目都是您自己同意的呀。”
一门靠手艺吃饭的生意,变成了靠信息不对称来赚钱的买卖,这本身就是对“手艺”两个字的背叛。 当顾客每次消费都感觉自己像待宰的羔羊,他怎么可能还会再来呢?
04
技术不稳定、价格不透明,这些都还只是“劝退”,真正把顾客彻底推开,甚至让整个行业陷入信任危机的,是那个叫“办卡”的东西。
“帅哥,我们店里搞活动,充值300送100,充500送300,充1000直接打5折,特别划算,办一张吧?”
这句话,我相信只要去过理发店的人,都听过。
听起来确实很诱人,感觉像是占了多大便宜。可你一旦点了头,掏了钱,你的身份就变了。你不再是他们需要尽心尽力服务的“顾客”,而是他们已经提前收入囊中的“资产”。
这个“预付卡模式”,简直是美发行业的“万恶之源”。
它最初被设计出来,可能是为了绑定老顾客,增加用户的忠诚度。但发展到今天,味道全变了。它变成了一场疯狂的“套现游戏”。
店家追求的,不再是通过一次次好的服务让你心甘情愿地再来,而是在第一次见面时,就想方设法把你未来一年甚至几年的消费额度,一次性地掏空。
办卡前你是上帝,端茶倒水,嘘寒问暖;办卡后你就是空气,反正钱已经到手了,服务好不好,全看理发师当天的心情。 甚至你卡里的余额越多,他们对你越不上心。因为他们知道,你被套牢了,总要把卡里的钱用完才会走。
更可怕的是,这种模式彻底扭曲了理发店的经营核心。一个理发师的业绩好坏,不再看他剪的发型有多少人满意,而是看他这个月卖了多少张卡,推销了多少护理产品。
于是,本该是“手艺人”的理发师,被迫转型成了“销售员”。他们不得不放下对技术的钻研,转而去研究消费心理学和销售话术。从你一进门,他们就在盘算着怎么开口才能让你办卡。
一场本该是放松和享受的体验,变成了一场让人神经紧绷的心理攻防战。你说,这样的地方,谁还愿意去?
05
当成本的压力大到一定程度,很多事情就会变形。
理发店的老板们其实也挺难的。咱们简单算一笔账,在一个城市里,稍微好点的地段,一个中等大小的理发店,一个月光租金就得几万块。再加上水电费、员工工资、各种美发产品的进货成本,每个月一睁眼,就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这么高的成本,如果只靠剪头发那几十块、几百块的收入,是很难覆盖的。怎么办?必须得想办法开源。
“办卡”就成了那根看上去最诱人的救命稻草。
通过让顾客预存大笔金额,店家可以迅速回笼一笔可观的现金流。这笔钱,可以用来支付房租,可以用来发工资,可以缓解燃眉之急。
但这是一个危险的游戏。这笔钱,本质上是店家对顾客的“负债”,是顾客提前支付的、未来需要店家用服务去偿还的。可很多老板,把这笔“负债”当成了自己的“收入”。
他们拿着顾客的预付款,感觉自己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于是开始盲目扩张,开分店,搞更豪华的装修。这种寅吃卯粮的模式,就像在沙滩上盖楼,看上去很美,但一个浪打过来,就全塌了。
一旦后续办卡的新顾客跟不上,或者老顾客开始集中消费,而店里又没有足够的现金去维持运营,资金链就会瞬间断裂。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能看到理发店老板“跑路”的新闻。他们卷走的,其实就是顾客卡里那些还没来得及消费的钱。这套玩法,从根上就埋下了巨大的风险。当生意好坏不再取决于服务质量,而是取决于拉人头、收预付款的速度时,它离出问题也就不远了。
06
在一个不健康的商业模式下,整个行业的生态都会被污染。
一个正常的理发师,他的成长路径应该是靠技术说话。从学徒到发型师,再到设计总监,靠的是一把剪刀下的真功夫,靠的是一个个顾客满意的口碑。
但现在呢?一个年轻人想入行,他可能最先要学的不是美发技术,而是销售技巧。整个行业的价值天平,已经严重倾斜了。
评判一家店好不好,看的不是顾客的返客率,而是每个月的流水和办卡量。评判一个理发师牛不牛,看的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的销售提成。
这就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那些真正热爱美发、想专心搞技术的手艺人,在这种环境里会觉得特别压抑和痛苦。他们想把每个发型都剪好,但老板却逼着他们去完成销售指标。久而久之,心就凉了,要么转行,要么就自己出去开个小工作室,安安静静地只做手艺。
那留下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呢?一部分是技术还不错,但也被迫随波逐流搞销售的。还有一部分,就是技术可能很一般,但嘴巴特别会说,能把稻草说成金条,靠着三寸不烂之舌让顾客心甘情愿掏钱的。
当一个行业的筛选机制,不再是优胜劣汰地选拔手艺最好的人,而是变成了淘汰那些不善言辞的“老实人”时,这个行业的服务质量下降,就成了必然。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感觉,现在的理发师越来越像销售,而不是手艺人了。
07
面对这样一个乱象丛生的市场,消费者的耐心和信任,终究是被耗尽了。
大家不傻,被坑了一次两次,自然就会寻找别的出路。
最明显的一个趋势,就是“消费分级”。
一部分人,彻底放弃了对发廊的幻想,转身投向了快剪店的怀抱。快剪店很简单,只剪发,不洗头,不推销,不办卡。十几块钱,十分钟,解决所有问题。虽然没什么设计感可言,但对于很多对发型要求不高的男士或者只想修修刘海的女士来说,足够了。它提供了一种最基础、但确定性极高的服务。
另一部分人,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家庭化。
现在网购太方便了,专业的电推剪、染发膏、卷发棒,什么都能买到,而且价格不贵。很多人,尤其是爱美的女性,开始自己在家研究做发型、染头发。网上有的是教程,虽然自己动手麻烦点,可能效果也没那么完美,但胜在省钱、安心,还不用听人絮叨一个小时推销。
你看,市场的需求一直都在,只不过,它绕开了那些套路满满的传统理发店,用一种新的方式被满足了。
这就像一条河,上游的水被污染了,大家就不再去上游打水了,而是选择自己在家打井,或者去寻找新的、干净的水源。 河水本身不会消失,但污染了水源的那些人,最终会被口渴的人们所抛弃。理发店的倒闭潮,其实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所以说,与其抱怨生意难做、顾客挑剔,不如回头看看,自己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当一门生意,不再把心思花在产品和服务本身,而是整天琢磨着怎么从顾客口袋里更快、更多地掏钱时,它的结局,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写好了。
```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好到不真实!外媒盘点兑现发售前承诺的佳作!
战斧还没送到乌克兰,俄罗斯已在美国后院动手了
中国人的判徒,日本人的走狗~石平迎来了“泼天的富贵”中国外交
元道通信融资余额1.19亿元,正被调查律师征集受损投资者维权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弯道导轨产品展示
周琦胡金秋对决赵继伟高诗岩,辽宁8374四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