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回国后我才敢说:真正的阿尔巴尼亚,和我以为的完全不一样

发布日期:2025-08-06 00:41 点击次数:65

在地拉那机场落地时,我满脑子都是历史课本上的“欧洲社会主义明灯”。

结果一出机场,迎接我的是一辆奔驰出租车。司机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问:“去哪儿?市中心的希尔顿还是喜来登?”

我愣了三秒:“这是阿尔巴尼亚?”

司机笑了:“怎么,以为会骑驴来接你?”

满大街的奔驰,把我整懵了

在地拉那的第一个早晨,我被街上的景象惊呆了。

满大街都是奔驰。不是夸张,是真的满大街都是。奔驰出租车、奔驰公交车,连送外卖的都开奔驰。

“这么有钱?”我问房东。

房东笑得前仰后合:“有钱?我们人均GDP在欧洲垫底呢!”

“那这些奔驰……”

“二手的,从德国进口的旧车,便宜得很。”他解释道,“在德国淘汰的车,在我们这儿还能再开十年。”

原来如此。但不得不说,满街奔驰的视觉冲击力,确实颠覆了我对“欧洲最穷国”的想象。

最魔幻的是,这些破奔驰的车主特别爱惜车子。哪怕车门都快掉了,也要每天擦得锃亮。有个大爷的奔驰连后视镜都没了,但他还是每天早上认真地给车打蜡。

“面子最重要。”大爷用蹩脚的英语告诉我。

咖啡文化浓到令人发指

如果说意大利人爱喝咖啡,那阿尔巴尼亚人就是把咖啡当水喝。

早上一杯浓缩咖啡,上午茶一杯,午饭后一杯,下午茶一杯,晚饭后再来一杯。一天不喝五杯咖啡,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阿尔巴尼亚人。

更夸张的是,他们喝咖啡能喝一下午。

我在咖啡馆里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几个大爷点一杯咖啡,然后坐在那儿聊天,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咖啡早就凉了,但他们还在那儿坐着。

“工作呢?”我问。

“什么工作?”他们反问,“生活不就是用来喝咖啡的吗?”

这种慢节奏让我这个习惯了996的人极度不适应。刚开始我还试图找个安静的咖啡馆工作,后来发现根本不可能——所有咖啡馆都是社交场所,大家聊天的音量能掀翻屋顶。

地堡多到数不清

阿尔巴尼亚有个世界纪录:人均地堡数量第一。

据说全国有75万个地堡,平均每四个人就有一个。这些都是冷战时期修建的,现在成了最奇特的景观。

海边有地堡,山上有地堡,市中心也有地堡。有些被改成了咖啡馆,有些变成了民宿,还有些干脆就那么荒废着。

我住的民宿旁边就有个地堡,现在被改成了酒吧。第一次进去时,那种穿越感简直了——外面是冷战遗迹,里面是霓虹灯和电音。

“这算是废物利用吗?”我问酒保。

“不然呢?”他耸耸肩,“拆掉太贵了,不如开酒吧。”

最绝的是,有个艺术家把地堡画成了各种图案。有画成大眼睛的,有画成蘑菇的,还有画成汉堡包的。远远看去,特别魔幻现实主义。

年轻人都想走,老年人都怀旧

在阿尔巴尼亚,你能明显感受到代际撕裂。

年轻人都在学英语、德语、意大利语,梦想着去西欧工作。我遇到的年轻人,十个有九个都在准备“逃离”。

“这里没机会。”一个大学生跟我说,“工资低,工作少,留下来干嘛?”

但老年人完全相反。他们怀念过去,怀念那个“人人有工作,人人有房住”的时代。

在斯坎德培广场,经常能看到老人们聚在一起,讨论着过去的“好日子”。有次我凑过去听,一个老爷爷正在说:“那时候虽然穷,但大家都穷,心理平衡。现在呢?有人开奔驰,有人连饭都吃不起。”

这种撕裂感在家庭聚会上特别明显。爷爷奶奶在怀旧,爸爸妈妈在抱怨,孩子们在玩手机查看德国的工作机会。

对中国的感情,复杂得很

提到中国,阿尔巴尼亚人的反应特别有意思。

老一辈的眼睛会亮起来:“啊,中国!老朋友!”然后开始讲他们父辈口中的中阿友谊,什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中年人会说:“中国现在很厉害啊,到处都是中国制造。”

年轻人则一脸茫然:“中国?功夫?李小龙?”

最有意思的是,地拉那还有一条“北京大道”,但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有个老爷爷知道我是中国人后,特别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了一堆阿尔巴尼亚语。旁边的人翻译:“他说他年轻时学过中文,还会唱《东方红》。”

然后老爷爷真的唱了起来,虽然跑调跑得厉害,但那份真诚让人动容。

其实,每个国家都在找自己的路

临走前一晚,房东请我喝酒。

“你觉得阿尔巴尼亚怎么样?”他问。

我想了想:“跟我想象的不一样,但也说不上是好还是坏。”

他笑了:“我们自己也搞不清楚。一会儿学这个,一会儿学那个,最后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这话说得挺实在的。

看着窗外那些奇形怪状的建筑——有社会主义时期的方块楼,有奥斯曼时期的清真寺,有意大利占领时期的别墅,还有新建的玻璃大厦——突然觉得,这些建筑就像这个国家的历史,层层叠叠,新旧交织。

“你们中国找到自己的路了。”房东举起酒杯,“我们还在找。”

“会找到的。”我说。

“借你吉言。”

那一晚,我们喝了很多酒,聊了很多有的没的。最后房东醉醺醺地说了句:“其实啊,哪个国家不是一边迷茫一边前进呢?”

这话,我到现在还在琢磨。

也许这就是真实的阿尔巴尼亚——不是历史课本上的符号,不是新闻里的标签,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矛盾的、正在寻找方向的国家。

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