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疫情过后人都变了?情绪消费狂潮背后,谁在割韭菜?
发布日期:2025-08-24 04:35 点击次数:129
2025年8月的街头,人潮比三年前更拥挤,商场霓虹闪烁,地铁早晚高峰照旧。 可仔细观察,生活早被疫情悄悄换了剧本。
年轻人一边为省3块钱比价半小时,转头就为限量盲盒砸下半个月工资;亲戚聚会从提礼登门变成群发红包。
药店比奶茶店还密集,而口罩长在了半数人脸上……这些撕裂又真实的现象,正成为后疫情时代的“新常态”。
消费逻辑彻底分裂:省钱成瘾VS为情绪狂烧
疫情前,中国人是全球奢侈品店的“财神爷”,如今储蓄率却冲到历史高点。 普通家庭连买副春联都要货比三家,超市打折区挤满年轻人,有人甚至把“薅羊毛”发展成副业。
某银行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存款首次突破10万元,但超60%的存款来自月收入低于8000元的工薪族。
矛盾的是,省钱大军中却杀出“情绪消费”黑马。 上海某动漫展三天涌进40万人,周边酒店涨价三倍仍爆满,直接拉动当地消费增速35%。
泡泡玛特一款限量盲盒上线1秒售罄,二手平台溢价20倍交易。 更意外的是,60岁以上老人成了隐形消费主力他们为“土味爽剧”年砸504亿,比年轻人看电影的425亿还多。
这背后是两类人的崛起:全国2.4亿单身青年中,有人月薪5000却花2000元养猫,称“猫比男朋友暖心”。
3.1亿老年人靠直播打赏和付费短剧排解孤独,有位北京大妈坦言:“儿女一年见两次,主播天天喊我姐”。
实体店遭遇生死劫
街边礼品店、烟酒店批量倒闭,取而代之的是药店和快递驿站。 某连锁超市老板算过账:2020年开店成功率80%,现在敢开新店的不足5%,更多人选择加盟或联营分摊风险。
人际关系极简:断亲、闪离、不社交
礼尚往来的传统正被瓦解。 春节提礼盒登门的人少了,家庭群发红包成了新礼仪。
江苏某县城开了20年的礼品批发市场,如今三分之二铺面转行卖零食,老板苦笑:“现在年轻人走亲戚,拎袋水果都算隆重”。
婚姻关系更显脆弱。 2025年一季度全国离婚登记63万对,比去年同期增加5.7万对。 某民政局工作人员拍到对比图:结婚窗口空无一人,离婚窗口排到门外。
北京某离婚律师透露:“疫情间积压的矛盾集中爆发,有人刚解封就拖着行李箱来律所。 ”
朋友聚会也变了味。 以前聚餐聊八卦热火朝天,现在饭桌上人人盯手机。 某调研显示,35岁以下受访者中,41%认为“无效社交不如独处”,更多人选择骑行、健身等单人活动。
健康焦虑刻进DNA:口罩焊脸、囤药成癖
尽管防疫政策早已解除,地铁里仍有近半乘客戴口罩。 某市疾控中心调查发现,32%的人因“习惯性防护”继续佩戴,还有人说:“感冒次数变少了,就当防晒吧”。
家庭药箱升级成“迷你药房”。网友晒出抽屉:布洛芬、连花清瘟、抗原试剂塞满三层,自嘲“比社区诊所还全”。
药店迎来黄金期某三线城市同条街新开三家药店,店员透露:“维生素和增强免疫力类药品复购率最高”。
健身从爱好变刚需。 早晨六点的公园被年轻人占领,夜跑族让运动手环销量翻倍;中老年组团购买“癌症早筛套餐”,某体检机构推出“阳康专项检查”,单月订单破10万。
数字生活不可逆:线上依存与信任危机
线上场景全面侵占生活。 视频会议取代30%商务差旅,在线课程覆盖率超90%。 某高校教师发现:“恢复线下授课后,三分之一学生申请继续网课”。
副作用是现实社交能力退化。 独居青年日均面对面交流不足1小时,有人相亲时全程刷手机;亲子关系靠朋友圈点赞维系,某家长抱怨:“儿子给我发的生日红包,还没给游戏充值的零头多”。
社会信任度同步下滑。 街头问路的人少了,防诈骗APP安装量激增;同事聚餐自觉分餐,有人调侃:“和同事保持1米距离,跳槽时心才不会痛”。
撕裂中的生机:环保觉醒与轻创业潮
疫情意外激活环保意识。 某城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疫情前的一半,骑行通勤比例翻倍。 社区二手置换群异常活跃,95后女孩小琳说:“旧衣服卖的钱,够买三杯奶茶了”。
轻资产创业成新出路。 全职妈妈靠社区团购月入过万,程序员转行做自媒体测评潮玩。 尽管实体店艰难,但直播电商岗位三年增长240%,杭州有企业开出50万年薪招“中老年主播运营”。
药店与奶茶店的博弈仍在继续。 但无论主动或被动,所有人都在适应这场静悄悄的社会重构。
#百度带货夏令营#


六台: 阿隆索训练强度与安帅不同, 注重高压反抢+狭小空间处


国内首部悬疑感舞剧《大名狄公》在宁上演


裴秀智 是真的耐看!


34年工龄最低档退休能拿多少钱


葡媒!柯克曲情愿加盟国米,本菲卡要4000万欧元


全网牵挂的邵阳2岁女童找到了!30个小时的生死大救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