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为何荷兰冻结闻泰半导体资产?年赚20亿巨头难逃一劫

发布日期:2025-10-24 17:29 点击次数:67

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一纸部长令,冻结了中国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的全球资产调整权。十天后,法院裁定暂停中方董事职务,99%股份交由第三方托管。这不是一场并购失败,而是一个已运营七年的海外企业,突然被剥夺治理权。

安世半导体年赚超20亿元,贡献闻泰八成利润,员工遍布欧亚,技术稳居全球功率器件第一梯队。它不生产军用芯片,也未泄露任何技术,却因“可能威胁欧洲技术安全”被推上政治审判席。这场看似突袭的行动,实则是美欧技术联盟下外资监管逻辑的根本转变——国家安全,正在成为凌驾于商业契约之上的最高法则。

荷兰动用的是极少启用的《商品供应法》,一种仅在战争或重大危机时才启动的法律工具。法院则依据外籍高管申请,以“治理缺陷”为由介入公司控制权。程序合法,但动机清晰:阻止核心技术经由中资企业流向中国。这背后,是美国2025年9月新规的连锁反应——凡被列“实体清单”企业控股50%以上的子公司,自动受出口管制。闻泰已被列入清单,安世因此“连坐”。

有人问,一个纳税上亿、雇佣上万人的企业,为何仍难逃一劫?答案是:在地缘政治面前,经济贡献不再是护身符。德国曾因10%股权门槛阻止中资收购半导体设备商;法国对关键基础设施外资设限;欧盟虽无直接否决权,但协调机制已成事实审查网。安世事件的意义,不在于它是否违规,而在于它标志着欧洲对外资的监管,正从“事前审查”迈向“事后剥夺”。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危机暴露了中国企业出海的深层短板。收购完成不等于掌控落地。闻泰虽全资控股安世,却未能绑定核心工程师团队,未设技术隔离机制,也未提前应对美国二级制裁风险。当危机来临,本地管理层可借司法程序反制,而中方只能被动回应。资本能买下公司,买不下信任。

真正的出路,在于从“并购”转向“共生”。中车收购德国福伊特时保留德方70%管理权,华为为过审提前两年与英国政府签订技术不外流承诺,这些都不是退让,而是将企业嵌入当地生态的战略设计。未来中国科技出海,必须在治理结构上设置“防火墙”:设立中外共治的技术委员会,实施AB股控制,为核心人才提供“黄金降落伞”,甚至主动接受第三方合规审计。

全球化没有终结,但规则已经重写。下一次,如果你的企业在海外被冻结资产,你靠什么自保?不是抗议声明,而是并购前就埋下的制度伏笔。技术主权时代,信任比股权更重要——这是安世事件留给所有出海者的终极命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