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座机副驾驶亲述:256号黑匣子之谜
发布日期:2025-10-27 04:23 点击次数:97
目前,大众普遍知晓,在飞机发生意外后,黑匣子是查明事故原因的关键。因此,对于“9·13”事件,许多人自然会联想到林彪叛逃时乘坐的飞机上的黑匣子。尽管事件已过去31年,256号飞机的黑匣子至今下落不明。当时的三叉戟型号黑匣子技术性能如何?解码黑匣子数据又能揭示哪些信息?这些问题同样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康庭梓
身为当年林彪叛逃事件的座机副驾驶,我亲历了林彪从北京至山海关的调动以及山海关现场的慌乱逃离。然而,我与另外四名机组成员并未登机,命运之手在人生转折的关键时刻,将我们从生死边缘拉回。遗憾的是,那四位英勇的战友在异国他乡英勇牺牲,成为了林彪悲剧的陪葬品。
多年来,我对“9·13”事件中三叉戟256机的相关信息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关注。我正依据已有的资料,结合专机飞行业务的内在规律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对256飞机的飞行轨迹进行深入分析,力求得出与客观事实相符的结论。在此,我想就256飞机的黑匣子情况分享一些个人见解。
一
人们对飞机黑匣子的认知历经了一段漫长的旅程,从一无所知到逐渐熟悉,再到对它的奥秘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这一发展轨迹与我国民航业的蓬勃兴起紧密相连,同时也得益于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和深入报道。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时间观念的深刻转变,生活与工作的节奏日益加快,飞机逐渐成为人们频繁选择的出行工具,空中旅行已蔚然成风。为了确保飞行安全,人们开始广泛关注与飞行安全息息相关的黑匣子。如今,每当电视新闻报道飞机失事的消息时,人们都深知寻找飞机黑匣子的重要性,并对黑匣子的功能有了基本的了解。然而,实际上,人们对黑匣子的认识不过是近十几年的事。在上个世纪70年代,除了与飞机直接相关的工作者之外,大多数人对于黑匣子究竟是什么一无所知。
英制三叉戟256号飞机,是我国在1970年初引进的四架三叉戟机型之一。鉴于当时我国与英国尚未建立贸易关系,这四架三叉戟飞机系通过巴基斯坦共和国引入,均为在巴基斯坦服役过的二手机。256号飞机是这四架中的最新一架,它是在1971年初,我方与巴基斯坦飞行教员共同完成12000米高空性能测试后,才被带回北京的。林彪座机的机组成员,均为首批在广州白云机场完成三叉戟飞机改装的飞行员。当时,负责改装工作的各行业教员均由巴基斯坦籍人员担任。
对巴方教员讲解黑匣子这一课的情形,至今我还记忆犹新。作为新型飞机的新设备,自己身为飞行员,在思想上特别注意它们的性能与使用方法。当教员讲到黑匣子的使用方法时,除了讲解它的基本性能外,在如何使用黑匣子的问题上,竟什么都没有讲,只是简单地提醒大家,只要飞机发动机在工作的情况下,黑匣子就会自动打开,在飞机驾驶舱内,没有任何开关可以控制黑匣子的工作。讲到此,巴方教员略停顿片刻,接着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要想使黑匣子停止工作,只有一个办法,谁能回答?”我还没有等课堂上的空军翻译官将这句话的意思翻译出来,就抢先向教员用手做了个“拔”的手势,因为,我这个半瓶子醋的英语水平,已经在翻译之前听懂了教员的提问。当教员理解了我的意思后,先是笑着连声说了几声“Yes”,接着又连声说了几个“No”。意思是说,我的回答是对的,空中只有拔掉黑匣子的保险丝,才能阻止黑匣子的工作。但是,又告诫大家,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飞行中都不能用拔保险丝的办法终止黑匣子的工作。只要飞机上有电源,黑匣子就会自动工作,就是在所有发动机停车的情况下,只要备份电源存在,也可以正常运转。可以看出,飞机设计师之所以做这样的安排,就是要保证黑匣子经常处于可靠的工作状态,防止飞行员们因工作疏忽,忘记打开黑匣子开关,所以,干脆不在驾驶舱内设置控制开关。
康庭梓
遗憾的是,黑匣子在飞行中的地位,除了在课堂上的印象之外,往往被冷落得如同办公大楼走廊尽头的灭火瓶,鲜少被飞行员提起。日复一日,它悄然成为了飞行员记忆中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正如大楼失火时方才想起灭火瓶的摆放,飞机一旦遭遇事故,黑匣子才成为探究事故原因的关键。
此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在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飞行员们对黑匣子的认知存在显著偏差,对于黑匣子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认识不足。据国外观点,黑匣子被视为在极端情况下为飞行员发声的工具,当飞机发生电机故障导致机毁人亡时,由于无法证明是机械故障还是飞行员操作失误,若为机械原因,已故飞行员家属可从航空公司获得相应赔偿。因此,从飞行员利益角度出发,黑匣子的正常运作显得尤为关键。然而,那个时代的思想教育方针强调政治优先,个人利益往往被视作消极思想而受到批判。特别是对于一名人民空军的飞行员而言,自投身于祖国的飞行事业之日起,便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除了勤勉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竭尽全力确保飞行安全外,他们从未考虑过一旦飞机出事,黑匣子的记录能为亲人争取多少补偿。事实上,也未听闻有任何飞行事故是根据黑匣子记录为飞行员洗清冤屈的案例。此类善后工作均依照规定执行,与黑匣子无关。因此,鉴于当时飞行员对黑匣子的态度,256飞机的黑匣子工作状态是否良好,已脱离了空勤组人员的监管。在我驾驶三叉戟飞机的岁月里,我从未主动向地勤维护人员询问过黑匣子的情况,甚至没有过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我日复一日地专注于研究飞行驾驶技术相关课题,忽略了那只在紧急情况下才会派上用场的设备——黑匣子。
然而,指出飞行员对黑匣子工作情况的疏忽,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对此不够重视。黑匣子作为飞机上的关键设备之一,地勤人员根据各自岗位职责,负责包括黑匣子在内的特种设备的维护,自然会对黑匣子的运行状态保持定期关注。所谓定期关注,是因为黑匣子的检查频率并不像飞机发动机那样,每次飞行后都必须进行。有时,即便飞机处于停飞状态,仍需进行定期检查。对于发动机的重要部件,不仅要定期检查,在其使用寿命到期后,还需及时更换新件。然而,黑匣子的情况则不同,只要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通常无需更换,或者仅需更换部分零件。这是因为黑匣子是一台经常运作且故障率极低的设备。此外,即便黑匣子出现暂时性的故障,也不会对飞行安全造成影响,这也是地勤人员在思想意识上可能产生麻痹态度的原因之一。以三叉戟256号飞机的黑匣子为例,其受到的呵护应与一般情况相仿。不同的是,作为一架重要的专机,256号飞机的黑匣子运行状况良好,并无问题。1971年7月,它刚从巴基斯坦抵达,我国飞行员对黑匣子工作情况的忽视,并不意味着巴方飞行员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二
黑匣子,亦称飞机事故记录仪,其主要功能在于记录飞机的飞行状况以及空中、空地间的通话内容。该设备由两部分构成,其一为飞行数据记录器,其二为语音(或称舱音)记录器。飞机黑匣子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其卓越的强度,能够承受摔打和高温的考验。即便在飞机因各种因素坠毁并起火的情况下,它仍能妥善保存所收集的数据。然而,也有极少数情况,因飞机失事时爆炸的威力过猛,导致黑匣子损坏,无法提供数据;例如,在温州地区发生的一起苏制图-154飞机空难中,坠毁时与地面的撞击强度极大,以至于俄罗斯专家最终未能从黑匣子中获取数据。无论是飞行数据记录器还是语音记录器,它们均采用特殊材料和特殊技术将收集到的数据转换成信号并保存。随后,通过专用设备,这些信号被转化为所需的信息。三叉戟256型飞机的事故记录器便采用钢丝或铜带作为信号录制的材料。随着现代航空技术的迅猛发展,黑匣子的性能也在不断提升,其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成分。部分黑匣子甚至具备在夜间发光、在一定时间内发出脉冲信号的能力,这些特性都有助于在坠毁现场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尽可能迅速地定位黑匣子的位置。
寻获黑匣子之后,在解读其储存信息的环节,原则上须由生产该飞机的专业人士负责操作,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鉴于信息记录的编码已进行了加密处理。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部分情况亦能自行解锁,这主要得益于在购买飞机时,一并购置了黑匣子的密码。
林彪座机256号所配备的黑匣子,即飞行数据记录器,呈直径约15厘米的球形,宛如一枚金属打造的小型西瓜,巧妙地嵌入飞机尾部的垂直安定面中。其圆形金属外壳设计,旨在有效抵御外来的压力和撞击。而将黑匣子安装在飞机尾部的原因,则是基于对历史失事飞机的观察:尾部损坏程度通常较轻,因此将事故记录器置于该处,相对而言更为安全。
位于蒙古国温都尔汗东北方向约七十公里的地方,林彪座机的坠毁现场中,所有飞机残骸中保存状况相对较好的仅为飞机尾部。沿着飞机迫降的轨迹观察,尾部呈向左倾倒之势。在机尾右侧,清晰可见“256”的尾号以及垂直尾翼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因此,可以推断安置于此处的飞行数据记录器并未遭受损坏。
飞行数据记录器详尽地记录了诸多关键信息,其中涉及飞机发动机的数据包括温度、推力以及发动机的转速(即每分钟转动的次数)。至于飞行状态的数据,则涵盖了飞机的飞行高度、速度、升降速度(即每秒上升或下降的高度)、飞行航向以及加速度等。编号为256的语音记录器呈扁平长方体状,长度约为40厘米,宽度在7至8厘米之间,高度约为15厘米。该记录器被安置在前驾驶舱领航员后方,特设的无线电设备专用架上,通过手动推进并固定在架子上。语音记录器的传感器位于前驾驶舱顶部,那里配备了一个带有网状小窗口的结构,内部安装有类似送话器的设备,亦称作传感器。该语音记录器的卓越性能在于,不仅在正常飞行期间能够捕捉空中与地面之间的通话内容,更能记录下驾驶舱内人员间的对话,这一点尤为重要。以波音737-300型为例,其语音记录器配备了四个声道,其中一道用于记录驾驶舱区域的对话,其余三道则负责记录飞行员与地面之间的音频信号。
黑匣子的一项关键特性是其记录时长。如今,先进飞机配备的黑匣子记录时长已显著超越过往的半小时限制。以波音737—300为例,其语音记录时长可达120分钟。而31年前,三叉戟飞机的语音黑匣子仅能记录30分钟,即飞机停止工作前的30分钟。在常规安全飞行期间,这30分钟内的信号会在后续记录中被自动清除。相较之下,飞机数据记录器的记录时长更长,能够持续记录较长时间的飞行数据。并且,每隔一定周期,必须对飞行数据记录器所记录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技术分析。波音737—300的数据记录器可记录长达25小时的飞行数据。据此分析,当年三叉戟飞机的数据记录器记录时长亦不少于5小时。林彪叛逃的飞行仅持续了两小时,而记录下整个飞行过程则显得绰绰有余。
三
在深入理解三叉戟256号飞机的黑匣子关键性能及其在70年代公众认知中的特殊地位之后,结合“9·13”事件中林彪所乘飞机的具体活动情况,便能清晰认识到256号飞机黑匣子正常运作的可靠性,以及获取黑匣子所记录信息的重要性。
“9·13”事件的显著特征,乃林彪借助职权,擅自启用专机,进行突然的叛逃。从林彪与其机组人员的关系来看,其行为可谓欺骗、劫持与胁迫。林彪座机在山海关机场起飞前,四名机组人员为挽救“首长”于危难,与林立果等人密切合作,充分利用新型三叉戟飞机的性能优势,以极快的速度、极短的时间,不顾地面人员的劝阻,强行起飞。然而,在林彪等人目的达成后,他们不得不在机组面前暴露出叛国者的面目,逼迫机长潘景寅改变航向,向西北方向逃窜。自那以后,256飞机在地面雷达的监控下展现出的一系列与常规飞行截然不同的异常现象,正是空中劫持与反劫持斗争的必然结果。劫机者强迫飞行员改变航向飞往国外,而飞行员则竭力抵抗,在这场劫持与反劫持的斗争中,飞机留下的轨迹自然呈现出一种扭曲的形状。然而,这次劫机的不是别人,正是备受尊敬、声名显赫的林彪。语音黑匣子记录的起飞后半个小时的机舱对话,无疑会揭示林彪等人强迫潘景寅转向叛逃航线的卑劣行径。雷达显示,256飞机在艰难转向叛逃航向后,又减小航向返回北京,最终再次对准叛逃航向时,飞机已偏离山海关西侧130多公里。这意味着,在起飞后的近半个小时内,飞行员并未听从林彪等人的指令,而是顽强地抵制着劫机者的叛逃企图。若能获取飞行数据记录器,其中飞机航向的数据变化,便能证实这一异常转弯事件的全过程。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自飞机启动、升空直至空中飞行,机载电台始终未曾开启。林立果通过切断与地面的通讯,试图阻断地面指挥员对潘景寅的精神支援。鉴于林立果曾于三叉戟飞机上接受过驾驶舱实习,他深知哪个开关负责控制电台。因此,除了地面雷达所捕捉到的异常航迹外,我们并未听到飞行员与敌军抗争的任何信息。然而,语音黑匣子具备一项独特功能——即便无线电通话设备处于关闭状态,也能记录下驾驶舱内人员的对话。这一点,我相信林立果等人并未料想到。遗憾的是,此时记录的内容已被后续半个小时的对话所覆盖,而语音黑匣子上无法显示这些信息。
256号航班在空中飞行约两小时后,因燃油告急,被迫在未找到机场的情况下在荒野降落。飞行员在夜间微弱的光线中,确认蒙古草原上无险峻高山后,开始降低高度。凭借剩余燃油,他进行了一系列寻找迫降点的飞行操作。最终,在一片约长3000米、宽800米、相对平坦的盆地内成功降落。然而,由于飞机内仍残留2500公斤燃油,迫降时飞机底部高速撞击地面导致油料起火爆炸,三叉戟256号飞机的坚固结构瞬间被摧毁,现场留下一个宽20米至50米、长800米、呈倒梯形的燃烧区,飞机残骸散落其间。燃烧区南端距离飞机头部仅50米,九名机组人员遗体基本分为三堆,其中,叶群与机长潘景寅紧邻,这一情况令人费解。进一步分析遗体分布,令人疑惑的是,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似乎是机械师而非不懂飞行的叶群。此外,第二堆遗体中的四名机械师以“品”字型围绕林彪,这一现象同样引人深思。此类情况不一而足……
此份资料的搜集,主要源于当年驻蒙使馆的工作人员孙一先同志亲赴坠机现场考察后所留下的记录,同时这些资料亦与飞机运行的固有规律相吻合。关于飞机因燃油耗尽而被迫实施场外降落,最终机毁人亡的结论,尽管大体可信,但在诸多细节上仍存疑点。唯有通过飞机在迫降前语音黑匣子所记录的真实对话,我们方能确切了解飞机自下降高度起,驾驶舱内所发生的一切,尤其是从进入迫降航线至触地前,驾驶舱内人员的具体配置情况,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语音记录器所记录的半小时内容,足以涵盖飞机飞出国境至坠毁前驾驶舱内的对话全过程。
鉴于此劫机事件发生在专机之上,雷达与相关资料的记录虽能大体推断出准确的结论,然而,飞机上每位乘客的言谈及彼此间的争执与讨论,方为劫机事件中最为真实的证据。不容忽视的是,语音黑匣子的记录或许揭示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形。
飞机尾部的记录器能够收录自启动机器、升空直至坠毁的全过程飞行细节。在飞机离境前,我国雷达已对其行程进行严密监控,包括异常转弯等,各飞行点的海拔、速度和航向等关键数据均已被详尽记录。这些信息与黑匣子中的记录保持一致。然而,一旦飞机越境,特别是从开始下降寻找迫降场,直至成功进入小航线并最终坠毁的这段关键飞行阶段,我国雷达便无法继续监视,唯有依靠飞行数据记录器才能揭示这一段的真实情况。
凭借现有的资料和飞行领域的专业知识,我进行了对坠机现场所遗留痕迹的科学分析。据我判断,机长潘景寅在飞机上充分利用了所有可用设备,成功定位了一块非常适合降落的场地,并依照机场外紧急着陆的标准程序进入了迫降区域。然而,由于飞机上携带的2500公斤燃油以及夜间紧急操作中难以克服的种种挑战,最终导致了起火爆炸的悲剧,飞机损毁,人员丧生(具体细节此处不再赘述)。
飞机在降落过程中若遭遇起火爆炸,导致发动机推力瞬间丧失及相关的警报信号,这些关键信息都将被精确记录于黑匣子之中。同样,256号飞机在迫降前的高度下降和速度减缓等状况,亦会被黑匣子详实记录。飞行数据记录器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精确地揭示飞机何时开始下降、夜间搜寻迫降场地时的飞行高度,以及在该高度上航向的变化及其持续飞行时间的长短。凭借这些数据,我们能够更深入地分析256号飞机在迫降前所执行的机动飞行状况。
多年来,直至如今,关于林彪座机的坠毁,仍有许多人持有疑虑。部分观点认为,256型飞机在飞越苏蒙边境并返航途中,系遭地面火力击落,而非有意识的紧急降落。他们对我在坠机现场的分析和结论表示不认同。若能发现记录飞行数据的黑匣子,通过分析不同航向和高度下的飞行时间,便能精确重现飞机的飞行轨迹。结合发动机功率骤降的时间点,这几个因素共同考量,便可精确推断飞机是在何种状况下失去动力,当时的飞行高度几何。若飞机在高空突然熄火,那么遭击落的可能性较大。反之,若飞机在接近地面时,即高度几乎为零时突然失去动力,则与我的分析结论相符。从澄清疑虑的角度来看,获取记录飞行数据的黑匣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真正有价值的资料,需将两个黑匣子所记录的内容进行对照分析。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得以以时间为轴,详尽梳理飞机在起飞至落地这一关键期间,不同高度、不同飞行阶段以及各种飞行状态下,驾驶舱内所发生的所有事件,从而实现全貌的清晰呈现。
四
林彪座机黑匣子何在?
昔日,我国驻蒙古使馆的工作人员孙一先同志,曾陪同大使许文益先生赴林彪坠机地点进行实地考察。是他,携带着自己亲自拍摄的现场照片资料,返回国内向周恩来总理做了详细汇报。此后,孙一先同志撰写了一篇名为《罪与罚》的文章,其中对坠机现场的情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首先,我国使馆人员抵达坠机现场的时间,是在蒙古以及前苏联的军事专家已不止一次勘查过现场之后。飞机坠毁发生在9月13日凌晨2点半,而我使馆人员于15日下午才抵达现场,其间相隔了整整两天半。抵达现场时,我们注意到部分遗物已被清理。由此可以推断,对他们有用的物品并未遗留在现场。就在同一天的上午,蒙古方面以天气不佳为由,故意推迟了使馆人员的起飞时间。然而,事实是,15日上午,前苏联派遣了一架直升机从赤塔市起飞,前往坠机现场,并从256号飞机的残骸中拆下一台发动机,通过空运将其运走。这充分说明,记录飞机失事原因的黑匣子绝不会被遗忘在原地。
其次,现场使馆人员观察到,飞机尾部下方悬挂着诸多类似电线的物品,显得杂乱无章,且并非刚经火烧过。这种现象可能由两种情况引起:一是拆卸中央发动机时,可能将这些物品一并移出,但若仅拆卸两侧发动机之一,则不应出现此类情况;二是可能在搜寻垂直尾翼中的黑匣子时,不慎拉扯出这些电线。
此外,孙一先同志指出:在事故现场的最南端,飞机的头部,也就是驾驶舱部分,燃烧情况尤为严重。飞机头部的金属外壳已经烧得如同一个个洞口,原本存放设备的位置现在只剩下了带有网格的框架。据我分析,这些设备架上放置的都是关键的仪器,它们在飞机残骸中格外引人注目,其中就包括那个扁平的长形语音黑匣子。一些易燃设备在大火中虽然变形、破碎,但并未完全消失。既然现在只剩下了空荡荡的框架,那么那些原本在框架里的东西又去了哪里呢?1998年,蒙古国退休副外长云登首次向媒体透露林彪坠机事件时,提到256号飞机是为了超低空飞行而设计的,因为飞机上装有此类设备,他还具体说明了设备的型号和生产国。他所说的设备型号和名称是正确的,是一块额外安装的苏联制造的无线电高度表。然而,这位外长对于该设备作用的描述有误。飞机进行低空飞行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迫降,而三叉戟飞机并不具备超低空飞行的能力。尽管如此,这表明蒙古国对飞机上各种设备的研究相当细致。因此,可以推断黑匣子已被前苏联和蒙古国所取走。
若遇普通客运飞机不幸遭遇空难,黑匣子的使命便是在机毁人亡的悲剧中探寻事故的真正成因,从而为后人提供教训。即便飞机坠毁于异国他乡,搜寻黑匣子的行动亦会照常进行。然而,三叉戟256号飞机并非寻常客机,亦非一般专机。其飞行行为亦非普通民用航空的客运飞行,而是国家领导人利用专机进行的叛国行径。因此,其黑匣子的价值亦随之激增百倍,黑匣子内所载内容亦成为绝密资料。此类资料若落入他国之手,若无特定的外交途径,几乎难以获取。
在《林彪之死真相查访记》一文终章,澳大利亚记者彼得·汉纳姆如此表述:“我询问了飞机上黑匣子的下落,他们告知黑匣子已被寻获,然而在克格勃的鉴定过程中,并未在录音中发现飞机与地面之间的通话内容。这仍是一个等待后世揭晓的谜团。”克格勃仅指出没有发现空地之间的联络信号,却有意对驾驶舱内人员对话的具体内容避而不谈。
当前,某些非法出版物为求哗众取宠,宣称我们已获取了黑匣子等消息,实则这些传言毫无依据。
概而言之,探讨林彪座机黑匣子的问题,需紧扣以下三则箴言所蕴含的精髓:
三十一载前,飞行员们普遍对黑匣子的运作状态缺乏足够的重视。
黑匣子并非常规性的定期检测对象,在正常状况下,其运作通常稳定,鲜因故障而中断服务。
三叉戟256号航班并非寻常的民航客机,其黑匣子中的信息亦非轻易可得。
十年征途铸信赖 孙翔与解放动力共赴燃气时代
日媒分析泷泽秀明退出杰尼斯影响 新人出道恐更难
西方出现了第二个普京,如今力挺中国,敢对美国发出挑战
日本将领预言:2025 年日本变 “乌克兰”,中国会对日本动
网购鱼苗存活率低?揭秘运输环节的三大致命伤
科大讯飞和洪恩点读笔的区别,哪个质量更胜一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