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标题提炼如下(25字):四号舰揭秘,中方技术推新,五号舰为何直指12万吨目标?

发布日期:2025-11-24 06:33 点击次数:130

标题提炼如下(25字):四号舰揭秘,中方技术推新,五号舰为何直指12万吨目标?

网络刚刚冒出那张舷号写着“19”的航母模型图,没几天,讨论就炸锅了?福建舰明明是18号、全国都知道,再要排下来,这个“19”,往哪指?有等不及的人,已经把它默认为中国传说里的第四艘航母。可把图片放大、缩小、左右翻看,发现所有人的兴奋,好像都着急了点。

指望一张未经证实的模型照片传递全部秘密,有点像扒火车讨车票。不过,模型表现的细节,目前公开的版本也就舰岛稍微有点不一样了:福建舰的舰岛一体化,烟囱藏进了那一大堆结构里,线条打磨得圆润。现在网络能找到的19号模型,一眼看去,反而退步了?舰岛跟烟囱生生拉出距离,好像设计师临时改主意把它们硬掰开。平台体量、甲板宽度、弹射架、电梯,全都复制了福建舰的数据。看着看着,好像就是福建舰“换了发型”,也就那样,难道是新瓶装旧酒?

但这么简单的改动,作为传说中“四号舰”的全部区别,也太没想象力了。让人忍不住犯嘀咕。尤其施老实讲,这模型可不是官方见面会的小道具,也非产业链流出的半成品,纯市面上玩家拼出来的“流言成品”而已。这玩意儿,信还是不信啊?

回头捋捋卫星图片线索,2025年前后,那个“水泥航母测试平台”倒是真在持续变样。甲板的长度宽度被拉大。重要的身材指标变化背后的含义不好说,但舰岛的位置明显给后移了,不再中规中矩地杵在甲板中央。你要是相信四号舰完全吃老本,只在福建舰的小台阶上徘徊,连布局都不折腾,显然牛头不对马嘴。

实际上,从造舰规律来说,真要复刻福建舰,就更简单了——一个建造方全套照用,所有工艺熟门熟路。可突然换地方、调结构,造船厂让它在另一个“战场”出手,凭啥费劲?还不如同厂继续,只要不是搜集什么特殊经验,一律不折腾。

关键是,有海外商业卫星一帧一帧地拍着大船厂。国产大航母的新分段在船坞中合拢,船体底部已成型。数据显示,水线宽度接近43米,比美国福特级还宽了两米有余。福特级满载十万吨,甲板最大也就七十八米。中国这只大船如果真按模型搞,岂不是大材小用?甲板预计估摸着要超八十二米,这不是闹着玩的事。模块的拼接速度也快,不出意外,2026年年底左右,全船框架就能溜出来。

单从这个趋势看,下一艘航母可能还真不是福建舰的“小步快跑”,“一模一样造个姐妹花”未免捧哏。技术门槛过了,平台大到这个程度,谁还想原地打转?

再看历史,美国为什么最终卡在十万吨艇?回顾从福莱斯特、中途岛、小鹰、企业、尼米兹到福特,一路吨位涨到爆。不是无脑堆料,是经济性和作战需求的融合点。八万吨左右的平台,只是过渡,逐渐被10万吨甚至12万吨平台挤出去。就像50年代的那些军舰,逐代比拼,最终不是人人都刚好花光预算,而是作战系统高度集成、电力和弹射技术成型,平台必须扩容。

站到2025年往后说,六代机起飞,电磁弹射的极限值直接拉满,单靠福建舰级别的体量,真能撑住更重的舰载平台和未来无人机种群作战?只怕力所不能及。大船,才是正道。谁都明白,美国的航母大,不光是想吓人。尼米兹能带多少飞机、每架战机有多少弹药量、恢复速度快慢,都是“吨位换空间”。

想起这几年中国船舶、航空、核动力,各线都膨胀。核反应堆模块、全舰自动化、云端指挥调度,这些能力的原型早就操练得差不多了。不建一条大航母,仿佛总有点浪费?

说中国海军不需要大型核动力航母,大概率没人会认真点头。随着海域覆盖欲望膨胀,航母的更快、更大、更强、更智能真的吗?不信问问曾经的造舰专家和陆战队员,“平台不够大,怎么应对未来多域作战。”

有个细节反倒有意思,网络传言的“四号舰”模型,其实在甲板布局上没和六代机适配,升降机的位置和尺寸也几乎没考量新型无人僚机。老实说,只要一认真分析,漏洞全出来了。九成不是正牌货,偏有不少人抓着它,乐此不疲。这年头,谁还把网络模型当真?

当然,有可能真的有设计方案只是没曝光,隐藏着更大、更多新功能的版本。也许真正的四号舰连编号都不是“19”。或许那模型,不过是给媒体看的烟雾弹?这种事,搞不好反着理解才更接近真相。

回看美国两代航母同框的照片,谁都承认,过渡期舰型是常态。一边保守续写经典,一边悄悄推翻自我。中国这几年,首次向12万吨,全面核动力航母发起冲击。你说四号舰是福建舰的姐妹花?我一点也不信。可又有谁能下断言说“未必”?说到底,有时候舰岛的位置,就只是让大家议论两句,没啥神秘。

毕竟作为“造船大国”,我们更需要的,是连续的突破。平台保守一时、激进一次、紧跟美舰、主打自家路线,每条路都有支持者——可这次,我自己觉得,大平台才是现实需求。两代航母的过度重合,只是时间与制造周期的巧合罢了。

顺带说一句,公开的卫星图片里,某处船坞建造进度激进得异常,吊车、脚手架,全都没趁手。到处乱糟糟。这说明什么?是靠经验堆积,还是在突破工艺瓶颈?外头人永远只能猜。

绕一圈,回到网络模型这茬上面,其实也没啥,模型多多益善,总有人喜欢幻想。真正的突破,不体现在塑料船体——而在工厂闭门夜以继日的敲打焊接中。

中国航母路在变化,步子越迈越大,传言里有真,有假,有水花。谁也不用着急下一锤定音。不妨等等,等到一切尘埃落定,看舰号、看吨位,看新舰载机,答案自然浮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