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说抽成上限27%,司机却说平均才14%?真相扎心了!
发布日期:2025-10-08 13:13 点击次数:152
最近好几家网约车平台都发了通知,说要降低抽成。
最高不超过27%。
这事儿一出来,网上吵翻了。
有人拍手叫好,觉得司机终于能多赚点。
也有人冷笑,说27%还高呢,平台还是赚太多。
但说实话,很多人一开始就搞错了。
把“抽成上限”当成“平均抽成”了。
以为每单都被拿走两成七。
不是的。
我老家在成都,我表哥就是开网约车的。
他跟我说,他上个月总共跑了将近一万五的流水,平台扣了两千六左右。
算下来,差不多17个点。
他说他跑了一年多,从没哪个月超过20%。
他还特意看了后台数据,平台每个月都会发一个“服务费明细”。
有时候低到8%,有时候冲到23%,但整体拉平,基本在18%上下浮动。
这不是个例。
有机构在全国好几个城市做了调查,收了五千多份有效数据。
结果发现,一半以上的司机,抽成中位数是18.8%。
大多数人集中在18%到20%之间。
抽成超过25%的司机,只占0.25%。
更离谱的是,还有0.059%的司机,月抽成是负的。
啥意思?
平台倒贴钱给他。
他实际拿到的钱,比乘客付的还多。
滴滴最近也公布了数据。
2024年全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14%。
14%和27%,差了一倍还多。
你非说平台靠抽成暴利,那真是冤枉人了。
为啥会有这么大差距?
因为抽成不是死的。
它是活的。
比如早晚高峰,雨天,打车的人多,司机少。
平台就主动降抽成,甚至不抽,还得补贴司机去接单。
不然没人愿意打不到车,投诉一堆。
反过来,司机空车回家顺路接个单,平台知道他反正也要走这条路,接单意愿强。
这种单子,抽得多一点,也没啥怨言。
这叫动态调整。
目的不是多赚钱,是让车和人对得上。
可很多人不知道这些。
总觉得平台就是搭个App,点点鼠标就收钱。
轻松得很。
真这么简单,我也去搞一个试试?
实际上,每一单背后,十几道流程。
定位不准行不行?地图偏了谁负责?
乘客投诉了找谁?司机被绕路了怎么处理?
交通事故、纠纷调解、客服响应、系统维护、安全监控……
这些都不是免费的。
更别说补贴了。
我们小区门口有个老王,以前送外卖,去年改跑滴滴了。
他跟我说,冬天那会儿下大雪,他本来不想出车。
结果打开App一平台给了“恶劣天气激励”,每单额外补八块。
还有“早高峰冲单奖”,连跑五单再给一百五。
他那天挣了七百多,比平时多两百。
他自己都说,没这些补贴,真不一定愿意冒雪出门。
这些钱从哪来?
抽成里出的。
你以为平台把钱揣兜里了?
其实大部分又发回去了。
再说利润。
你说平台是不是赚翻了?
咱们看数字。
滴滴2024年营收两千零六十八亿。
听着吓人吧?
但全年利润才十二点六亿。
利润率0.6%。
你去楼下开个煎饼摊,一天卖五百,净赚三百,利润率都60%。
它这个0.6%,算什么暴利?
更惨的是前几年。
2018到2022,五年亏了一千零八十四亿。
2023年才勉强扭亏,赚五个亿。
今年三个多亿,如祺出行也亏一个多亿。
哪个“暴利行业”是这样过的?
可还是有人问:平台不赚钱,为啥司机也没涨收入?
这个问题我也想过。
我去杭州玩的时候,打了个车,跟司机聊了半个多小时。
他是安徽人,来杭州三年了。
说现在最难的是——单子少了。
以前一天能跑四十单,现在顶多三十。
不是他不想跑,是车上不去。
数据显示,广州从去年九月到今年五月,网约车多了两万多辆,司机多了快一万。
但日均订单量从14.21掉到了12.22。
车多了,活少了。
僧多粥少。
这背后有个现实:很多人失业了,找不到工作,就去跑网约车。
它成了就业的“临时落脚地”。
平台没赶人,社会压力却压到了司机头上。
大家互相卷,收入自然上不去。
所以司机收入低,真不能全怪抽成。
关键是单不够分。
我认为,讨论网约车,不能光盯着那个百分比。
得看整个生态。
平台不是提款机,司机也不是受害者,用户也不想加价。
大家都想平衡。
可现在的问题是,运力已经饱和了。
再这么下去,谁都挣不着钱。
我表哥说他打算歇两个月,看看有没有别的出路。
老王也在考虑回老家修车。
这个行业,需要的不是情绪化的指责。
而是实打实的数据,和冷静的对话。
希望以后大家说话前,先搞清楚14%和27%的区别。
别再用误解,伤害一个本就不容易的行业。


陈赓马不停蹄奔赴朝鲜,多年后毛主席告诉金日成:“感谢”杜鲁门


澳门抽签太刺激!王曼昱陷恩怨局,孙颖莎遇搅局者,蒯曼进斗兽场


泽连斯基目的实现:北约瓜分乌克兰,大批犹太人涌入,乌或成历史


昔日《大航海时代4》为何能让必杀技成为青春难忘记忆


学霸光环加持!700分的剃刀魔法如何引爆小城狂欢


町上寿司加盟:满足多样消费场景,稳健创业不迷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