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足球资讯介绍 >

欧洲诺奖得主不想中国单干,要求在太空项目中合作,不然撑不下去

发布日期:2025-11-25 01:02 点击次数:150

1998年,国际空间站启动合作机制,参与国包括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和加拿大,但中国被排除在外。

2011年,美国通过“沃尔夫条款”,以法律形式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中国开展任何形式的双边合作。欧洲和日本在态度上向美国看齐,没有给中国留下加入多边合作的空间。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天体物理学家莱因哈德·根策尔公开表示,中国应在太空项目中更多与国际社会合作,而非“单干”。他声称,中国若无法将技术势头转化为制度上的持续性,将在新的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

这种表态与历史形成鲜明对比。中国航天在过去几十年中,正是在被排斥的环境中走出了自主发展之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了深空探测的多点开花,包括嫦娥五号采集月壤、嫦娥六号月背采样、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等一系列成就。

欧洲航天局国际关系部门负责人卡尔·伯奎斯特在2022年接受采访时承认:“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成绩斐然,令人印象深刻。”他明确表示欧洲航天局将积极寻求与中国在相关领域加强合作。这种态度的转变发生在国际空间站即将退役的背景下,中国空间站成为未来唯一能长期维持的轨道科研平台。

中欧在航天领域的合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2001年7月,中国与欧洲签署“双星计划”合作协议,这是双方首个重大空间科学探测合作。根据协议,双方共同实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欧空局提供了7台科学探测仪器,并参与了卫星数据的接收和分析。

2019年,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搭载了来自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仪器和设备。2021年,中国“天问一号”与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任务团队合作,开展了“祝融号”火星车与“火星快车”轨道器在轨中继通信试验。

欧洲航天局战略部主任戴德尔·施密特在2021年表示:“欧空局与中国的合作是绝对必要的,欧洲已经有很多国家与中国在航天领域进行了双边合作。”这种必要性建立在欧洲自身太空项目面临挑战的背景下。欧洲空间局预算有限,难以独立承担下一代太空项目。

中国在航天领域展示了长期投入的能力。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圆满实现。空间站实现了产品全部国产化、原材料全部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带着1935.3克月背样品安全返回地球,完成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壮举。这项任务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样等关键技术。

欧洲的激光干涉仪空间天线项目不得不依赖与美国宇航局的合作。

中国在航天领域始终坚持开放合作态度。中国空间站建设之初就向世界敞开大门,17个国家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中国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也分发给国外科学家进行研究。

欧洲航天局前局长扬·韦尔纳曾表示:“太空是一个开放的领域,越多国家参与,就会有越多取得突破的可能。”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欧洲对合作的主导权有明确要求。欧洲航天局在2022年后因“预算有限”,不再计划向中国天宫空间站派遣宇航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2025年继续推进多项重大工程。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完成了两次系留点火试验,为载人登月任务奠定技术基础。梦舟载人飞船和揽月月面着陆器也成功完成关键试验。

在深空探测领域,天问二号探测器于2025年5月29日发射升空,开启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这项任务将持续近10年,对小行星2016HO3和主带彗星311P进行探测。

欧洲航天界对中国航天的进步给予了积极评价。欧洲航天局国际关系部门负责人伯奎斯特指出:“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成绩斐然,令人印象深刻。欧中航天合作潜力巨大。”他特别提到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项目作为欧中在空间科学领域深度合作的重要标志。

中国航天的发展速度让欧洲科学界感到压力。欧洲私募股权公司NewSpaceCapital的负责人博格丹·戈兰坦承:“欧洲正在成为其自身成功的受害者。”他解释欧洲分散的市场有利于早期技术创新,但不利于成熟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从“双星计划”到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项目,中欧航天合作已经积累了四十多年的经验。这种合作建立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始终欢迎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航天员蔡旭哲在失重水槽里反复拆装设备,这些螺丝钉他已拧过上千次。2024年12月17日,年近五旬的蔡旭哲与两名“90后”航天员协同完成了长达9小时的太空出舱活动,刷新了单次出舱时长世界纪录。

欧洲宇航员弗兰克·德·维尼认为:“几乎所有航天员在深入太空中都会意识到,全人类共享着唯一的大气,人类仅有唯一的地球。”这种认知促进了航天领域国际合作的发展。欧洲和中国在地球科学领域的“龙计划”已经开展了十多年时间,约700名欧洲和中国科学家就海洋、大气、污染、气候等问题展开合作。

中国航天的进步不仅体现在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领域,还包括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泰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缅甸、老挝等国,助力当地国土测绘、海洋渔业、智慧城市的发展。北斗系统首个海外中心——中阿北斗中心于2018年4月10日在突尼斯落成运行。

欧洲航天局专家伯奎斯特强调:“太空探索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开展国际合作是分摊成本、共享成果的最有效途径。”随着国际空间站退役日期临近,中国空间站作为长期载人航天器和进行空间探索重要基地的地位日益凸显。

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投入持续而稳定。2025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计划实施约100次发射任务。这些任务包括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神舟十八号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等。

欧洲航天界人士多次表达对中欧合作的期待。欧洲航天局前局长让-雅克·多尔丹对中国自研的空间站未来能够对其他合作伙伴开放抱以热切期待。欧洲航空航天工程师克里斯托弗·博纳尔用中国传统的“持之以恒”精神,解释了中国在航天领域多年耕耘最终获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中欧航天合作的历史表明,真正的合作必须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从被排斥在国际合作之外到建成自己的空间站,中国航天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开放态度。欧洲对合作态度的转变,反映了全球航天实力对比的变化。

#热点观察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