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产品展示 >

4000万家族信托被击穿?

发布日期:2025-07-28 04:17 点击次数:179

点击关注不迷路

别慌,真相可能跟你家的保险箱一样简单。

最近,一则“4000万家族信托被法院强制执行”的新闻在朋友圈刷屏了。

有人惊呼“家族信托不安全了”,有人甚至开始质疑“钱放哪儿才靠谱”。

但事情真有这么吓人吗?

今天咱们就来拆解一下这起案件,看看所谓的“击穿”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事情是咋闹大的?

2023年,南通市崇川区法院执行了一起刑事案件的退赔程序。

被执行人崔某因为行贿、合同诈骗被判了14年,不仅要退赔7000多万,还被法院查扣了名下4143万元的“家族信托基金”。

这事儿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因为法院直接把家族信托里的钱划走了。

按理说,家族信托的核心功能是“风险隔离”,也就是把钱放进信托后,这些钱就不算委托人自己的了,怎么还能被强制执行?

但别急,咱们先搞清楚一件事:

这笔被划扣的“家族信托基金”,到底是不是真的家族信托?

二、专家一看:这玩意儿可能是个“山寨货”

案件细节曝光后,不少信托圈的人士和法律专家都跳出来喊话:

“别被标题党带歪了。

这事儿根本不是家族信托被击穿,而是伪家族信托翻车。”

为什么这么说?

先说结论:

崔某这笔4000万的“家族信托基金”,大概率是个披着信托外衣的私募基金或理财产品。

京华世家家族办公室的聂俊峰直接点破:

“委托第三方保理的家族信托基金”这种名称,压根儿不是国内正规家族信托的命名方式。

真正的家族信托在备案和管理上有一套严格流程,而这类产品更像是私募基金,底层资产可能是应收账款保理、非标债权,甚至啥都没说清楚。

换句话说,崔某这4000万可能压根儿没装进真正的家族信托里,而是买了个“家族信托”名字的理财,钱还在委托人控制范围内,自然也就谈不上风险隔离。

三、家族信托为啥能“避险”?又为啥会“翻车”?

家族信托的底层逻辑其实不复杂:

它就像一个法律认可的“保险箱”。

你把钱放进去,这个保险箱就独立了,不再属于你个人。

即使你将来破产、离婚、坐牢,箱子里的钱只要用途合法,就不会被随便动。

但前提是:你得用合法的钱、按规矩把箱子锁死,自己也不能偷偷留钥匙。

1. 真家族信托的“安全密码”

钱要干净:

必须是合法收入,不能是赃款。

权责要清:

设立后,委托人不能继续操控资金用途。

结构要合规:比如国内家族信托需要由持牌信托公司担任受托人,不能随便找个第三方机构。

2. 崔某这箱子为啥不保险?

钱的来源存疑:崔某涉及行贿和合同诈骗,这笔钱本身可能就是违法所得,自然不受法律保护。

结构太随意:所谓“委托第三方保理”的说法,说明信托架构可能不合规,甚至只是个理财产品。

控制权没让渡:

如果委托人还能随意动用信托资金,那这个箱子就跟自家抽屉没啥区别。

四、这些年“翻车”的家族信托,都是咋回事?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起被“击穿”的家族信托案例了。

案例1:张兰的离岸信托

张兰早年在海外设立的家族信托,因为频繁动用账户资金买房、转账,被新加坡法院认定“仍实际控制资产”,最终信托被撤销。

教训:信托不是自家金库,设立后还想着“随时取用”,迟早翻车。

案例2:某富豪的“自益型信托”

有富豪设立家族信托时,坚持把受益人写成自己,结果后来因为债务问题,信托资产被法院直接执行。

教训:家族信托的核心是“他益”,如果受益人不是家人而是自己,风险隔离功能就大打折扣。

案例3:底层资产踩雷的家族信托

国内某信托公司曾发行一款家族信托产品,底层资产全是高风险非标债权,结果暴雷后本金亏损过半。

教训:选产品别只看“家族信托”四个字,还得看里面装的是啥。

五、普通人咋避坑?记住这三点

如果你也在考虑家族信托,或者已经买了相关产品,不妨对照下面三点自查:

1. 钱的来源要合法

别用非法收入装箱:赃款、偷税漏税的钱,放进信托也保不住。

注意夫妻共同财产:

如果用夫妻一方名义设立信托,没经过另一方同意,可能被认定无效。

2. 结构要合规

找正规军:

国内家族信托必须由持牌信托公司,比如中信信托、平安信托设立,别轻信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定制服务”。

条款要清晰:信托合同里要明确受托人、受益人、分配规则,别留“委托人随时撤回”这类漏洞。

3. 别当“控制狂”

放弃控制权:设立后别再插手资金用途,否则可能被法院认定“虚假信托”。

合理保留权利:

比如可以保留调整受益人范围的权 利,但不能直接决定某笔钱怎么花。

六、家族信托还值不值得信?

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用对方法。

国内家族信托市场从2013年起步,到2025年规模已突破3500亿元。

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群用它来解决家企资产隔离、子女教育、养老保障等问题。

比如最近爆火的“保险金信托”,就是把大额保单装进信托,约定好子女教育金、父母养老金的发放规则。

即使企业出问题,信托里的钱依然能稳稳保障家人生活。

但工具本身没问题,用错了方式才会有风险。

七、别让“李鬼”砸了“李逵”的招牌

这起4000万家族信托被划扣的案子,本质是一次“伪家族信托”的乌龙事件。

它提醒我们:

名字叫“信托”,不等于真安全;

合规设立、合法资金、结构严谨,才是信托发挥功能的关键。

家族信托就像一把锁,能锁住财富,但前提是锁得对、锁得牢。

别让山寨产品砸了正经工具的招牌,也别因为一次乌龙就否定整个行业。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买信托不是买菜,不能只看名字,得看里子。

(全文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