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科举揭秘:历史长河中的选拔制度,展现中华文明深厚底蕴
发布日期:2025-07-17 14:38 点击次数:75
书友们,听我一言!我刚看完一本让我彻夜难眠的小说,每个情节都紧张刺激,角色一个个鲜活得像是你身边的朋友。它带来的阅读体验绝对不止是打发时间那么简单,而是一场深度的心灵之旅。不看这本书,真的会错过很多精彩!赶快加入我,一起沉浸在这个非凡的世界中吧!
《文武科举:科举历史与选拔制度》 作者:肖东发;钟双德
明君求贤招贤纳才
我国历代王朝招贤纳才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尧舜在帝位禅让过程中采取的人才选拔、试用及考核措施,开启了我国后世人才选拔制度的先河。西周学校的广泛设立及由此形成的选才制度,成为后世以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滥觞。
春秋战国时期,各地诸侯国为了军事和政治上的竞争,为了扩大地盘和影响,纷纷招纳贤士,从而出现了“军功”、“养士”和“客卿制”三种新的选士制度。其中奖励军功的办法,对秦的统一影响最为深远。
尧舜的人才选拔与考核
那还是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居住在平阳即山西临汾一带的华夏族部落首领尧,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尧,号陶唐氏,是华夏民族的共祖黄帝的五世孙。
尧为政勤奋,生活俭朴,和广大人民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做汤,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由于他施德政,抗天灾,选贤能,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政绩卓著,所以人们很拥护他,对他如爱“父母日月”一般。
在管理部落的过程中,尧注重将礼仪祭祀方面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以培养下一代具有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能力。他规定,男女快到成年时,在连续几年中,必须参加一定程序的训练和考核,即举行“成丁礼”,如果合格,达到了规定的标准,就成为正式的部落成员。
这种培养、传授、交流的活动,就是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这种训练和考核制度,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考试制度。
除了对年轻人传授知识和进行考核外,尧也对部落首领的继承人加以选拔和考核,而且要求严格。
当时在选择部落联盟最高首领的继承人时,必须征求大家的意见,不能自己单独决定。而被推举为最高首领继承人的人,也不能马上获得首领的职位,还必须经过多年的考核、试用。
尧在考虑其接班人时,因自己的儿子丹朱顽劣不堪,不能继任,而希望在亲属中选拔优秀的贤德之人来接替他的帝位。
大臣驩兜曾推荐共工,说他工作能力强,能办事。尧认为共工阳奉阴违,品德不好,没有同意。又有人推荐鲧,鲧是颛顼的小儿子。那时正好暴发洪水,百姓生活困苦异常,大家建议由鲧去治水,尧觉得通过治水考验他一下也行,若搞得好,可以重用。结果鲧治水九年,也没有见成效,尧对鲧失去了信心。
为了寻找人才,尧决定不只在自己的亲族里找,要把范围扩大到其他部落。尧召集四岳即四个部落酋长,询问有谁可以继承自己的职位,他说:“不仅要考察贵戚中的贤人,还要考察隐伏在下面地位虽然低贱而实际上贤能的人,应该使贤能之人登上帝位。”
四岳向尧推荐舜。尧问道:“他的德行怎样?”
四岳回答说:“舜能和父母兄弟和睦相处,以自己的孝行美德来感化他们,家庭关系处理得很妥善。家人也都改恶从善,使自己的行为不至流于奸邪。”
尧说:“嗯,这个候选人先定下来再说。”
舜被推举为继承人之后,尧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尧以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观其内”,又派9位男子与舜相处共事“以观其外”,再以“五典”、“百官”来考核舜。
所谓“五典”,又称“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和子孝。试以五典,即试其对五典的认识,看其能否以五种伦理道德教育大众。所谓“百官”,泛指众多的官职。试百官,即考核为官之道。
在舜的治理下,政教大行,八方宾服,四海咸颂舜功。他所居住的地方,由于其管理得当,一年成村落,二年成乡邑,三年成市邑。因品德高尚,他在民间威望极高。
经过3年的试用、考察,尧发现舜对五典百官之事皆精通。尧见舜能力很强,就在时机成熟时把舜调上来,让他担任重要领导工作。
在舜50岁的时候,尧正式退位,把帝位禅让给舜,代行天子政事。尧退位后8年,因病去世。
尧去世后,舜打算把帝位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但全国的诸侯不去朝见丹朱,却去朝见舜,有什么难解纠纷,也都找舜来解决,舜成为了当然的领袖。就这样,舜61岁时,在诸侯的拥戴下正式登上帝位。
继承人能否治理好部落联盟的事务,能否取得广大成员的信任和拥护,这是关系到部落联盟能否巩固与兴旺发达的大事。作为继承人的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舜在担任摄政时,选贤任能,提拔了禹、后稷等22位贤人。例如,选取禹担任司空,主管治水;选取契担任司徒,主管礼乐教化;选取后稷担任掌管农时的官;选取皋陶担任掌管刑法的官;选取益担任掌管山林川泽的官;选取垂则统一管理工匠事务等。
各部门人选确定以后,舜对他们说:“你们22人都要恭敬地对待自己的职务,时刻想着接受上天的命令并帮助上天治理臣民。每隔3年,我要检查你们的政绩。凡是有功的人,便提拔表彰。凡是有过错的人,便予以罢免,以示惩罚。”
后来,这22个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出色地完成了舜交给他们的各项任务,受到了舜的表彰。舜终于完成了尧未完成的盛业。
舜即帝位后17年,在去南方视察各地官员工作时,不幸在苍梧这个地方去世了。由于舜的儿子商均,也跟丹朱一样,不能担当大任,所以舜早就预定好了禹为接班人。舜去世后,禹先是让位给商均,但也因为诸侯都拥护禹,于是禹正式即帝位。
尧、舜不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嫡系,而是传给有才能的贤人,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禅让制。由此可见,在原始社会时,凡被推举为接班人的人,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取得人民的信赖之后,才能继承帝位。
后世历代儒家认为,尧舜开启禅让制是一种纯粹的道德情操,以至于论史必言尧舜。而尧舜采取的人才考核、试用措施,开启了我国后世人才选拔制度的先河。
阅读链接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即为人称扬。后来,尧向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方诸侯就推荐了舜。尧提拔舜管理政务后,舜不负众望,使天下大治。
舜帝的子孙以吴兴姚氏为正统嫡裔血脉。西汉朝谏议上大夫、京易学博士姚平是舜帝69世嫡孙。姚平是吴兴姚氏振兴发达之始祖。清代三朝元老重臣并嘉庆朝与道光朝两朝的礼部尚书姚文田,是舜帝131世嫡系孙。
西周的育才与选士措施
我国商周时期,周武王克商以后,对全部国土进行了行政区划。天子或诸侯国王所居的都城及其近郊称为国,郊以外称为野。居住在国中的是国人,其余则是野人。国与野的组织形式及教育情况均有定制,开创了周王朝人才培养与选拔的新局面。
周天子将都城及其近郊划分为乡。周有6个乡,诸侯国大的有3个乡。据《周礼·大司徒》记载,其组织形式为:“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西周的野一部分分划为遂,其余封予卿大夫作为采邑。周有6个遂,诸侯国大的有3个遂。据《周礼·遂人》,其组织形式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西周的学校设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大学;另一类是乡学。设在天子或诸侯国王都内的学校称国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内的学校总称乡学。由此可见,西周已具备了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了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学校。
西周天子或诸侯国王的子女教育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6岁至9岁在家中学习,学习简单的数字、东南西北中等方位名、天干地支等。第二阶段, 10岁入小学,学习以书写、计数、音乐、舞蹈为主。这是沿袭氏族公社训练孩童要住宿在外的风俗。第三阶段,13岁为成童,这时该入大学。
西周时期的国学,当时称为“辟雍”“泮宫”,是贵族举行隆重的“冠礼”的地方,也是贵族进行重要政治军事活动的地方,他们常在这里举行祭祀和宴会,比赛射箭,选拔和考核武士。
西周国学要求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包含6门课程,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政治伦理课,其考核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等。《周礼·大宗伯》把礼分为5类: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吉礼讲祭祀,敬事邦国鬼神;凶礼讲丧葬凶荒,救患分灾,哀悼死亡;宾礼讲朝会过从,使诸侯亲附;军礼讲兴师动众,征讨不服;嘉礼讲宴饮婚冠等喜庆活动。
“乐”是综合艺术课,其考核的内容主要有六代乐舞等。所谓六代乐舞,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尧时期的《大章》、舜时期的《大韶》、夏时代的《大夏》、殷商的《大濩》,加上西周新创的《大武》,简称为“六乐”。
其中《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属文舞,要求手执乐器龠和鸟羽翟,《大濩》、《大武》属武舞,要求手执盾牌干和斧钺戚。武舞之中还有一种《象舞》,要求舞者持竿而舞。
据《周礼·春官·乐师》载,周代还有6种小舞:《帗舞》,为祭祀社稷时的舞蹈,要求舞者手执五色缯帛,持之而舞;《羽舞》,为祭祀四方时的舞蹈,要求舞者持白鸟羽而舞;《皇舞》,为祈雨时的舞蹈,要求舞者头插鸟羽,上衣饰翡翠的羽毛,手执五彩鸟羽而舞;《旄舞》,为祀辟雍时的舞蹈,要求舞者执牦牛尾而舞;《干舞》,为祭祀山川时的舞蹈,要求舞者持盾牌而舞;《人舞》,为祭祀星辰时的舞蹈,徒手舞,要求舞者挥袖而舞。
“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当时作战以战车为主力。每辆战车由甲士和徒兵各若干组成。甲士包括御者、射手、盾牌手,身穿盔甲,在车上;徒兵步随。战车士兵进攻的武器主要是弓箭,所以射箭与驾车是最基本的军事技术训练。
据《周礼·地官·保氏》载,射箭的考核标准有5条:“白矢”,要求射者的箭穿透箭靶,露出箭头,重在考核射者开弓的臂力;“参连”,要求射者第一箭射出之后,接着三箭连发,重在考核射者发射的速度;“剡注”,要求射者矢入箭靶,羽颈高,箭头低,重在考核射者箭头锋利易入;“襄尺”,要求射者礼让,如君臣同射,臣不得与君并立,须后退一尺,以别上下尊卑,重在考核射者礼让水平;“井仪”,要求射者四箭射中箭靶,如“井”字形状,重在考核射者箭法准确。
据《周礼·天官·保氏》载,驾车的考核标准也有5条:“鸣和鸾”,“和”与“鸾”是车上装饰的铃,要求御者驾车时,铃声共鸣而有节奏;“逐水曲”,要求御者驾车时,沿着曲折的江河驰驱而不颠坠;“过君表”,“君表”指在险阻处插着旌旗的辕门,辕门中间放置石磴为障碍物,要求御者驾车驰入辕门时不碰撞石磴;“舞交衢”,要求御者驾车在交叉道上,往来驰骋,像舞蹈一般轻盈而有旋律;“逐禽左”,要求御者驾车追赶禽兽,使其向左边逃奔,以便君主射之。总之,考核时要求御者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密切配合射手。
“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书”指书写常用字,如天干、地支、地名等。“数”指计算加减及乘除等。《周礼》还提出有“六书”、“九数”等考核标准,但无细目。后人曾就“书”与“数”的考核标准作过种种猜测。
按照《礼记·学记》所载,西周的国学已建立起一套分年考试的制度。学生到了规定的年龄入大学,大学每隔一年考查学生学业及操行一次。
“一年视离经辨志”,即入学第一年考查学生阅读经书的能力,能否分章析句,能否辨明学习的志趣。
“三年视敬业乐群”,即入学第三年考查学生对学业是否专心,与学友相处是否和睦。
“五年视博习亲师”,即入学第五年考查学生学识是否广博,对教师是否尊敬。
“七年视论学取友”,即入学第七年考查学生在学问上的见解和对交友的选择是否得当。七年结束,考试合格者,谓之“小成”,即达到“小有成就”的标准。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即入学第九年考查学生在学识上能否触类旁通,在志趣上能否坚定不移。九年结束,考试合格者,谓之“大成”,即达到“大有成就”的标准。
这个九年制国学的考试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明确了学习的要求和顺序,并且逐年加深、提高;强调入学之初,即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志趣进行考查了解,以便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强调德育和智育的密切结合,在德育上注重意志与信念的培养,在智育上注重读书、推理与判断能力的进步;重视群体的教育影响,把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西周除了在天子的王城和各诸侯的国都设立了国学之外,还依照地方行政区域组织而设立了乡学。
乡学规模比较小,仅设一级,都是小学程度。不过,因为地方区域组织的大小不一样,乡学的名称也各不相同,如州设序,党设庠,闾里设塾或校等等,皆属于西周的地方学校。
按《礼记·王制》载,西周规定,乡学可以经过考试选拔少数俊秀者进入国学深造。其过程与步骤是这样的:先由地方官“乡大夫”主持考试,选拔出乡学中非常优秀的学生,报告于西周王室的“司徒”官,这些被选中的学生称之为“选士”。“司徒”官主持考试,“选士”中的优秀者升入“国学”,称之为“俊士”。
凡已提名于“司徒”官的选士,可免其一乡的劳役;凡有升入国学的“俊士”,可免其一国的劳役。这些“选士”与“俊士”,皆称之为“造士”,意思为进入国学“深造之士”。
“造士”入国学九年学成后,“大乐正”官再主持考试,就“造士”中的优秀者提名于“司马”官,称之曰“进士”。又经“司马”官主持考试,就“进士”中选拔其贤能者报告于周天子,视其才能的高下而任之以官职,予之以爵禄。
这就是从“乡学”中选拔优秀人才的四步考试制度。当然这种经过严格考试选拔的“国之俊秀”,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学生仍在地方的序、庠、塾、校里学习。
按《周礼·地官·乡大夫》载,西周还存在一种贡士荐举人才的制度,不过这仅限于较低级的官职,其途径有二:
一是“乡里选举”,或称之“宾兴”之制,是在王畿之内施行的。西周设民政官员“司徒”官,负有各乡教化之责,并命令各乡大夫考察荐举乡里有德行道艺的优秀人才。乡里选举每三年一次,称之为“三年则大比”,即3年一考试。考试主要内容是“德行与道艺”,其中的“乡射之礼”是考试大比的关键环节。
二是“诸侯贡士”。王畿之外的诸侯国也有贡士之制。天子对诸侯贡士的时间和人数都有规定,并且天子对诸侯能否及时贡献及贡士的质量如何,还有相应的奖惩之制。天子对诸侯贡士非常重视,还要亲自考核诸侯所贡之士,先令其试射于选士之处泽宫,然后在大射典礼上再行比试,射宫是举行大射典礼的地方。
天子在射宫考校士子的箭术,如果射箭时仪容、动作合于礼,节度合于乐,而且射中靶子的次数多,就可以参与天子的祭祀。如果仪容、动作不合于礼,节度不合于乐,而且射中靶子的次数少,则不得参与天子的祭祀。多次参与祭祀的诸侯就能得到褒奖,多次未能参与祭祀的诸侯就要受到斥责。多数得到褒奖的就可以增加封地,多次受到斥责的就要削减封地。
试射时要合乎一定的礼乐标准。不论是乡里选士还是诸侯贡士,都十分重视试射。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则以试射的成绩作为最后的裁决。但是对考核成绩好坏,各有赏罚之制,反映了西周王朝对贡士的重视,对贡士试射的重视。
西周射礼所用之乐,严格标明了等级差别。射箭时的节度是:天子以赞颂百官齐备的《驺虞》之诗为节度;诸侯以赞颂诸侯按时朝见天子的《狸首》之诗为节度;卿大夫以赞颂卿大夫依循法度的《采苹》之诗为节度;士以赞颂士尽职尽责的《采蘩》之诗为节度。
射礼与射乐含有多方面的人伦道德内容,就连射箭的技能之中,也包含人的道德修养。射箭的人,内心意志坚定,外表身体挺直,然后张弓搭箭对准箭靶,手臂稳固,这样才能射中目标。从这些动作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德行了。所以说,射礼可以用来观察盛德,这就是西周重视试射的原因,坚持德行与道艺相结合的选士原则,并由此而推广其社会教化,促进社会安定。
育才与选士相衔接,选士与选官为一途,这是西周考试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
西周的学校教育颇为发达,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学校内还有一套比较系统、比较严密的教学、考核、奖惩、视学制度。学生学成以后是否被推举,与其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考试成绩及奖惩情况密切相关,这便能激励学生,尤其是庶民学生勤奋读书,努力上进,这给了庶民学生以希望和鼓舞。
选士与选官为一途,选士即为选官,士有所举则必有所官。《文献通考·选举九》说:
古人之取士,盖将以官之,然则举士与举官非二途也。三代之时,法制虽简,而考核本明;毁誉既公,而贤愚自判。往往当时之士被举,未有不入官者也。
这里说的“三代之时”,主要指的是西周初期,西周时代选士制度“举士”与“举官”为一途,必然大大刺激了士人读书学习的积极性,给广大士人指出了读书进学努力的方向,这也就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大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士的培养规模的扩大。
西周考试制度不但有利于西周时期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西周社会的政治稳定,也奠定了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基础。纵观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发展,无论是两汉时期的学校制度和察举制,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抑或隋唐以后的科举制,都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层面继承和发展了西周考试制度的特点。
阅读链接
“六艺”中的“数”在西周并不单指算法,还包括历法等与数字计算有关的知识。我国很早就采用了十进制的计数方法,当时除了学习用十进制计数之外,还学习一些日常计算。
根据研究,西周已经能进行四则运算,进行田亩面积的计算,发现了勾股定律等,这在当时世界上都是处在先进水平的。我国古代的计算方法先是采用筹算,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珠算。筹算在西周末年或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也可能是西周学校的教学内容。数还包括历法,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序排列成六十甲子,用以计年。这些知识都属于数的教学内容。
东周的求贤与军功爵制
公元前771年,西北的少数民族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败亡。即位的周平王宜臼见镐京被战火破坏,又受到犬戎侵扰,便于第二年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以别于在这以前的西周。
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200多年,称为“春秋时期”;东周的后半期,周天子地位渐失,亦持续了200多年,称为“战国时期”。
在春秋时期,由于周天子原来分封的诸侯势力越来越大,导致周王室的权力被削弱。一时间,群雄蜂起,竞相争霸,哪个国家拥有人才,哪个国家就能取得霸主地位。
在当时,传统的世卿制将选用人才的范围限制在血缘关系以内,不利于更广泛地吸纳人才。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也日渐疏远,血缘纽带的维持作用日趋松弛。
在这种情况下,各诸侯国公室与卿大夫的矛盾日益尖锐,地方诸侯随着其势力的不断扩大,对周天子也不再那么尊重,从周王到诸侯、卿大夫再按血缘世卿制选用官员显然难以满足其巩固政权的需要。
各地诸侯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便纷纷冲破世卿制的限制,采用了招贤纳士的策略,选用一些非贵族而才华出众的人担任要职。比如秦国秦穆公挖空心思,曾用5只羊换来大夫百里奚,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事例。
百里奚是春秋时楚国宛即河南南阳地区人。他饱读诗书,才学过人,可是家境贫困,加上楚国宗法制度森严,就从宛地出游求仕。
在齐国,百里奚陷入困境,一度沿街乞讨,继续求仕生涯。后来在齐国郅地,他遇见了蹇叔,两人一番高谈阔论,就此结为知己。此后,在蹇叔的举荐下,百里奚到虞国当了大夫。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灭掉虞国,俘虏了虞国君臣及其大夫百里奚。由于百里奚拒绝在晋国做官,被晋国充做奴隶。
胸有大志的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是人才,就想用重金把百里奚赎过来。秦穆公的谋臣公子絷认为,若用重金赎他,就等于告诉人家百里奚是千载难遇的人才,因此他建议秦穆公,可以用一个奴隶的市价,也就是五张黑公羊皮来换百里奚。
当百里奚来到秦国后,秦穆公亲自接见他,并亲自解除了他的奴隶身份,又与他商谈,讨教国家大事。两人一谈就是三天,言无不合。秦穆公十分高兴,就拜其为上卿,委以国政,实际上就是把秦国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百里奚。
因为百里奚是秦穆公用5张黑公羊皮换回来的奴隶,故世人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羖,就是黑公羊皮的意思。
百里奚在秦国当了上卿以后,对内,提倡教化,开启民智,按照周朝的官制和朝仪,改变了秦国落后的国体;对外,则注重搞好与邻国的关系,不兴战事,使秦国短期内大治。百里奚始终保持着爱民思想,勤勉政事,劳累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打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和车辆,不带武装防卫,深得秦国人民的信赖。
百里奚入秦,为秦国带去了周朝内地的先进文化、政治制度和耕作技术,使秦国由一个偏僻的小国一举成为可与晋国、楚国争高低的强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春秋五霸”,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到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进一步革新选才制度,不仅通过各种方式选贤任能,还广泛实施变法,大胆创新,任人唯贤,并且把奖励军功作为选贤的重要内容。
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魏国魏文侯在位,李悝任相后,进行变法。变法令中的第一项内容就是宣布废除世卿制,代之以“察能而授官”和“食有劳而禄有功”,即选拔官吏、按照官吏的功劳分配俸禄的新制度。
魏国坚持“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吴起初到魏国时,魏文侯问李悝:“吴起怎么样?”李悝回答:“贪而好色,但用起兵来天下无双。”魏文侯毫不犹豫,任吴起为大将。吴起果然一出征便攻克5座城池。这是春秋时期选贤任能的一个事例。
战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以军功选人制度,还是公元前359年至公元前350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时确立的军功爵制。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也曾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可惜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未予采纳。
公元前362年,秦国秦孝公继位。他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秦孝公,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垦草令》在秦国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对于奖励军功,商鞅制定了军功爵制。他明确规定:其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这就是说凡立有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享受爵禄。军功是接受爵禄赏赐的最必要条件。
其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是取消宗室贵族所享有的世袭特权,他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凭血缘关系,即“属籍”,就可以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即使是秦王的家族成员,如果没有军功,也要被取消贵族的资格,不得以血缘关系取得官爵利禄。异姓的贵族更不得享受世袭特权。
秦国施行的军功爵制,在赏赐官爵和俸禄的原则上还有较严格的限制。
其原则之一,是“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凡战士能斩得敌人1颗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及与之相应的田宅、庶子,也可以做官。斩杀的敌人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越高。如果能斩敌人首级5颗,还可以役使隶臣五家。总之,军功的大小决定着将士尊卑爵秩等级的高低。
其原则之二,是爵位高者赏赐重,爵位低者赏赐轻,对士兵的奖赏低于军官。依秦制,划分爵位为12级,从1级公士到12级彻侯。军队在攻城围邑时如能斩杀敌人8000以上,野战时如能斩杀敌人2000以上,就是全功。凡立全功的部队,就对全军进行赏赐。
其原则之三,是赏罚并行,立功有赏,无功者罚,赏罚分明。秦国军队以伍为基本战斗单位,一伍之中如有1人战死,其余4人就会获罪;如果有2人或3人战死,其他人的罪名更加重了。将功折罪的唯一方法是杀敌。
军功爵制中的爵分20级,第七级为大夫,第八级为公乘,“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当时,七级以下为低爵,或称民爵,八级以上为高爵。第八级公乘是以军功获爵的最高级,一般吏民不得超过这一级,如果超过必须转让给自己的儿子或兄弟。
尽管军功爵制对一般吏民通过军功获爵作了严格的限制,但无论是高爵或低爵,都能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一些特权。因此,它适应了战国时期秦国富国强兵及建立集权政治的需要,为秦国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军功爵制很快被其他诸侯国借鉴应用。
在西周宗法制下,各级奴隶主贵族地位世袭,其所受爵位也是世袭并固定不变的。而在东周战国时的军功爵制下,不论身份贵贱、地位高低,所有臣民都有可能按其军功大小获得相应的爵位和利益。
军功爵制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选任官吏制度,是在战国时期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逐渐产生和确立的形势下出现的新的军政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显示了勃勃生机。军功爵制对于在战争中鼓舞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夺取政权,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军功爵制也造成了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时代特点。秦国后来之所以能成就统一大业,与这一新的选任制度的完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阅读链接
范雎是战国时期魏国人,曾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相国魏齐鞭笞致死。魏国人郑安平听说此事,就把范雎隐藏起来。范雎于是改名叫张禄。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使臣王稽出访魏国,郑安平当差役,侍候王稽。王稽问他魏国是否有贤能的人士愿跟他到秦国,郑安平就向王稽推荐了张禄。
范雎到秦国后向秦昭王进言强国之计,使秦昭王对他大为欣赏,受到秦昭王的重用。范雎为秦国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秦昭王得范雎,蚕食诸侯,终成帝业。
(点击下方免费阅读)
关注小编,每天有推荐,量大不愁书荒,品质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共享好书!


铁环叮当忆童年:那些藏在传统游戏里的流光岁月


人气巨献《末世最强进化》,别拦着我,我就想逆袭走上人生巅峰!


责任大! 陈豪回应独撑五店经营困难, 称养家压力大但否认经济


三本剧情好看的宅斗种田最新长篇小说


反派女配逆袭,宠妃系统助她甜宠人生


2026世预赛欧洲区积分榜:冷门迭起,传统豪强遭遇黑马围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