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中国卡脖子:嫦娥探月独步全球,美《沃尔夫条款》作茧自缚,NASA低头求月壤
发布日期:2025-11-24 23:14 点击次数:173
2024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局长比尔·纳尔逊,恐怕是过得最憋屈的一年。他不得不一次次对外吹风,说NASA的官员正跟中国同行商量,希望能“租借”一点月球背面的土壤。
这事有多别扭呢?他甚至还得提前跑去跟自家国会议员们拍胸脯保证,说搞点月壤回来研究研究,“不会构成国家安全问题”。这姿态,低得都快贴地了。
就在同一年10月的意大利米兰,第75届国际宇航大会上,场面更是把这种尴尬放大了无数倍。中国航天展台前人山人海,全世界的专家都挤过来看嫦娥六号带回来的月背“土特产”,这个展台最后还拿了个“最佳宇航展奖”。
反观美国摊子,那叫一个冷冷清清。连国际宇航联合会的执行主任都忍不住出来说话了:“如今,没有中国参与的全球太空探索是难以想象的。”
这下,轮到美国人“抓心挠肝”了。他们想拿,却拿不到。不是中国小气,而是他们被自己亲手挖的一个大坑,给死死卡住了。
自己埋的雷自己踩
这口大坑,有个臭名昭著的名字,叫《沃尔夫条款》。
时间拉回到2011年,一个叫弗兰克·沃尔夫的美国众议员,一手推动了这部法案。内容简单粗暴:禁止NASA和白宫的科技办公室,跟中国进行任何官方形式的双边航天合作。甚至连NASA的场地,都不准接待“中国官方访问者”。
当时,沃尔夫本人可是相当得意,吹嘘说他这招直接终结了中国人的太空之旅。他们的算盘打得很响:把中国彻底锁死在太空俱乐部的大门外,让你知难而退,最好乖乖当个技术附庸。
可谁能想到,十几年后,这道禁令成了套在NASA自己脖子上的枷锁。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带回1731克样品时,NASA就派人去申请过,结果碰了一鼻子灰,没被批准。
现在嫦娥六号拿回了更珍贵的月背样本,NASA更急了。有趣的是,那个条款的发明人弗兰克·沃尔夫,居然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说,法案是禁止NASA和中国合作,但是“中国送给NASA月壤并不违反该法案”。
这话听着,算盘珠子都快崩到脸上了。
封锁从来就没停过
其实,《沃尔夫条款》不过是美国长达数十年对华技术封锁战略的一个顶点罢了。
早在上世纪末,由美国主导建设的国际空间站(ISS)项目,就用一句轻飘飘的“存在间谍风险”,把中国永久性地关在了门外。那可是人类当时最顶级的太空合作项目,但他们宁愿让这个俱乐部小一点,也绝不带中国玩。
紧接着1999年,美国国会炮制了一份所谓的《考克斯报告》,毫无根据地诬蔑中国“窃取”了美国的技术。以此为借口,他们通过了《商业授权法》,直接禁止任何美国卫星,甚至是“包含美国零件的航天器”用中国的火箭发射。
为了杀鸡儆猴,美国的休斯公司和劳拉公司,还因为这事分别被重罚了3200万美元和1400万美元。这等于直接断了中国航天商业化的路。
这种系统性的打压,甚至延续到了学术交流层面。2019年,第70届国际宇航大会在华盛顿开幕,作为东道主的美国,竟然故意拖着不给中国代表团发签证,直到会议前一天才给。这操作,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他们就是想用一切手段,把中国航天的火苗,扼杀在摇篮里。
你越封锁我越强大
面对这种极限封锁,中国怎么办?中国电科的元器件专家施进浩说得特别实在:“这就逼着中国自己想办法,搞自主研发。”
你以为的终点,恰恰是我的起点。封锁,反而成了最猛的催化剂。
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部曲,最难的就是“落”这一步。月球上没有大气,降落伞派不上用场,全靠一台7500牛变推力发动机,像踩油门一样精准控制下降速度。
而控制这个“油门”的,是一种小巧的圆柱形电机。探测器在着陆前扫描地形,也要靠小摆动电动机。仅仅在嫦娥三号上,这类被欧美卡得死死的特种电机,就多达30多个品种。
月球表面,白天150摄氏度,夜晚零下180摄氏度。能在这种地狱般环境下正常工作的电机技术,“欧美国家卡住了,不给我们”。
结果呢?我们自己搞出来了!不但搞出来了,还做得更好。
当《沃尔夫条款》在2011年颁布时,中国航天的专利申请数量还排在全球第七。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全球第一。
美国人回头一看,彻底傻眼了。
2019年,嫦娥四号稳稳落在月球背面,实现人类首次。2020年,嫦娥五号带着月球正面的“土特产”回家。2024年,嫦娥六号更是完成了月球背面的采样返回。
这还没算上全面建成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实现航天员长期驻留的中国空间站、成功登陆火星的“天问一号”和“祝融号”。
就连2009年到2017年担任NASA局长的查尔斯·博尔登都公开承认:如果沃尔夫条款的目的是“减缓或阻止中国”,那它“根本没有做到”。这话从对手嘴里说出来,分量可不一般。
现在轮到我发牌了
更让美国一些政客难受的是,中国并没有学他们那样“筑墙”,反而在“修路”。
嫦娥六号在奔月途中,就搭载了来自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和巴基斯坦的四件国际载荷。中国的空间站,从建成之初就宣布,这是历史上首次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的项目。
这种开放的姿态,跟当年那个关起门来自己玩的国际空间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现在,球踢回了美国这边。美国科学家想不想参与中国的项目?当然想。NASA局长纳尔逊急着出来“作进一步说明”,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早就把话挑明了:中美航天合作的根源障碍,就是美方的《沃尔夫条款》。
想合作?可以。先把你自己设置的障碍给清除了。
这场技术封锁,最终打出了一记意想不到的回旋镖。它不仅没能锁住中国,反而实实在在地伤到了自己。根据统计,美国的半导体产业因为这场对华技术战,直接丢掉了大约18%的全球市场份额,背后是至少1.5万个高技能工作岗位的流失。
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早就公开表达过忧虑,承认中国同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追赶速度“令人敬畏”。他们害怕的,正是失去中国这个庞大而充满活力的市场。
结语
从最初被排挤在国际空间站之外,到如今手握月背样本让NASA求上门来,这中间的逆袭之路,靠的不是抱怨,而是埋头苦干。
今天我们看到的局面,已经远远超出了“美国会不会为了一克月壤废除一条法律”这种技术性问题。更深层次的,是中国通过自主突破,不仅拿到了可以“卡脖子”的硬实力筹码,更重要的是,开始在全球科技治理中,主动提出自己的方案,倡导一种全新的合作规则。
当中国将开源的AI模型分享给世界,当中国的空间站向全球科学家敞开大门,当中国的探月成果愿意与50多家科研机构共享时,它传递的信号已经非常清晰。
中国需要的,从来不是美国基于自身利益的“豁免”或施舍。牌局已经变了,未来的看点,不再是单向的遏制与反遏制,而是世界将如何去适应一个拥有独立、强大且开放技术生态的中国。通往未来的路,从来就不止一条。
澳超新赛季实力定位:减至12队 奥克兰剑指双冠
《虚实万象》将提供丰富难度选择 时长与生化系列相当
紫色渐变美甲 神秘优雅 指尖艺术
澳门冠军赛:女单四强诞生!孙颖莎轻取好友,国乒女队包揽四强
46度高温,后妈不准继女开冷气怕花钱,两天后回家一看当场流泪
巴拿马港口博弈升级!美日投资欲排挤中方,中国4年布局反成制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