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产品展示 >

德国网友:印度想学中国搞制造,结果连中国的“螺丝精神”都学不来啊。网友回复:世界工业的尽头,是中国制造

发布日期:2025-11-25 02:18 点击次数:80

这一下子就激起了全球网友的热烈讨论,大伙围绕着“印度制造”跟“中国制造”的差别,展开了多方面的“吐槽”还有剖析。

一位自称在德国企业工作的网友率先发言:我们在印度和中国都有工厂,说实话,体验天差地别。

在中国,你要是提个技术上的要求,人家会想尽办法给你弄妥当;工程师说不定大半夜还跟你开着会抠细节。

不过在印度,你得把80%的精力拿去盯着质量,哪怕是个简简单单的螺丝钉,都有可能出现批次方面的问题。

他们不是不聪明,而是缺乏那种“必须搞定”的工业纪律性。

这番话准确地指出了“印度制造”在实施层面碰到的难题。

美国网友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我们公司三年前响应号召,雄心勃勃地想把产线从中国迁到印度。

结果呢,基建水平、物流效率、甚至稳定的电力供应都成了大问题。

最要命的是配套,在中国,要是你需要个非标零件,没准儿下楼拐个弯儿,就能在工业园里碰到供应商。

在印度,你得等上几个月,现在我们又灰溜溜地把订单转回了长三角。

他的经历,凸显出中国制造的真实壁垒,它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工厂”,而是个错综复杂、反应贼快的“生态系统”。

当然,也有印度网友站出来反驳:你们这是傲慢和偏见,中国也是花了几十年才到今天。

我们的优势在软件和IT服务,我们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年轻人群体。

也许我们现在造螺丝还不行,但我们在制药和软件外包上已经是世界顶级了。给我们十年时间,制造业也一样能行。

他的辩护透着一股自信劲儿。

日本网友的观点比较“独特”:中国的执行力堪称世界顶尖第一,不过有时就是“过于快速”,在“精益求精”的匠心方面还需好好积淀。

印度则是“太随意”,但中国制造的基础已经很厉害了,他们现在是在80分的基础上想着向90分努力,而印度可能还在从40分朝60分努力。

这样的对比挺微妙,他指出了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工业差异。

英国网友则从宏观角度泼了盆冷水:问题不在于印度想不想学,而在于这个“历史窗口期”还在不在。

中国崛起时,抓住了全球化和WTO的黄金十年。而现在,全球化在倒退,贸易壁垒高筑。

印度想复制中国的路,难度系数比30年前高了不止一个量级。

这个看法挺冷静的,印度所处的国际环境,确实比当年的中国严峻好多。

最后,一位澳洲网友的回复,直接“终结”了话题:看看越南,然后是墨西哥,现在又是印度。最后发现,世界工业的尽头,是中国制造。

它不只是便宜,它是目前地球上唯一能将成本、质量、速度和庞大规模完美结合的工业体系。

这一圈看下来,全球网友讨论的表面是印度和中国,其实核心是对“中国制造”的重新定义。

它早已不是当年的“廉价代工”,而是一种建立在完整产业链、庞大工程师红利和高效执行力之上的“综合工业实力”。

至于印度的未来,潜力是有的,但要走的路,还很长。

声明:本文80%以上的内容源自真实资料的原创,部分素材借助AI工具帮助查找和核实信息,但所有内容都经过仔细核查。图片素材全部都来源于真实素材或AI原创。文章的目的为传递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