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平台降抽成,国家定规则,网约车司机为何不买账?

发布日期:2025-10-08 12:09 点击次数:195

最近,关于网约车行业的新闻挺多,又是国家出台新规,又是平台宣布降低抽成,听起来都是好消息,好像这个行业的春天就要来了。

可奇怪的是,真正在马路上跑车的司机师傅们,脸上却看不到多少喜悦,甚至不少人还在网上抱怨,说日子更难过了。

很多人就想不通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明明政策在变好,平台的态度也在软化,怎么到了司机这一环,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我们普通人看不到的门道?

咱们先从最直接的一件事说起,就是平台降低抽成。

有个平台宣布,把抽成比例从29%降到了27%,下降了两个百分点。

单看这个数字,确实是实打实的让利,按理说司机每跑一单,到手的钱应该会多一些。

但实际情况却是一位司机师傅晒出的流水单,那张单子把所有美好的想象都打破了。

这位师傅一天在线超过12个小时,辛辛苦苦跑了31单,总共的流水是412元。

这笔钱还没捂热,就要开始做减法了。

首先,油费是硬成本,一天下来花了190元;然后,平台按照新的27%比例抽成,又拿走了111元。

最后算下来,这位师傅忙活了一整天,真正装进自己口袋的只有111元。

12个小时挣111块,平均一个小时才挣9块多钱,这比很多地方规定的小时工最低工资标准还要低。

更扎心的是,如果再算上车辆的折旧、保养、保险这些看不见的成本,这位师傅实际上是在亏本运营,用自己的车和时间,为平台和乘客提供了廉价的服务。

看到这里,大家心里的疑问就更大了:降低的2%去哪了?

为什么司机一分钱没多拿?

答案其实很简单,问题不出在抽成的“比例”上,而是出在计算抽成的“基数”上,也就是乘客付的那笔总车费。

现在,大家打开打车软件,会发现各种名目的低价单特别多,比如“一口价”、“特惠单”、“拼车单”。

这些订单的价格被压得非常低,有时候六七公里的路程,乘客只需要付八九块钱,比坐公共交通都便宜。

乘客是得到了实惠,但这份实惠的成本,最终都转嫁到了司机的身上。

平台通过算法,大量地给司机推送这种低价单。

司机接还是不接?

不接,可能半天都听不到一个响,车子在路上空跑,烧的还是自己的油;接了,虽然有流水进账,但刨去各种成本,几乎不赚钱,甚至亏钱。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平台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吸引更多乘客,就用低价作为武器。

而司机为了能有单可接,维持生计,不得不接受这些低价单。

在这种情况下,平台降低的2%抽成,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打个比方,原来一个订单乘客付100块,平台抽29块,司机拿71块。

现在为了竞争,平台把这个订单的价格降到了70块,就算抽成比例降到27%,平台抽走了大约19块,司机也只能拿到51块。

跟原来的71块相比,司机的收入反而大幅下降了。

所以,平台看似降低了抽成比例,但通过压低整体运价,实际上把这部分损失又不动声色地转嫁了回去,甚至还可能因为低价吸引了更多订单而赚得更多。

对于司机来说,这不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数字游戏。

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原因,是整个网约车市场严重的供过于求。

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全国发放的网约车驾驶员证已经达到了540万张,而车辆运输证也有230万张,这两个数字比去年同期都增长了三成左右。

这意味着,路上跑的网约车越来越多,而乘客的增长速度远没有这么快。

车多客少,司机之间的竞争自然就白热化了。

在这种情况下,司机个体几乎没有任何议价能力,只能被动地接受平台的派单和定价规则。

平台的算法就像一个看不见的指挥官,它掌握着所有的数据,知道哪里有乘客,也知道有多少司机在等单。

它可以通过精确的计算,把价格压到司机能够承受的心理底线,让你觉得虽然赚得少,但总比空驶强。

这个算法对司机来说,就像一个“黑箱”,你只能看到它给你的结果,却永远不知道它是如何运作的,这让司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

当然,国家也看到了行业存在的这些问题,出台了一系列规定,要求平台必须公开计价规则和抽成比例,保障司机的合法权益,并且明令禁止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不正当竞争。

这些政策的初衷是非常好的,就是要规范市场,让行业健康发展。

但政策的落地往往会遇到现实的阻力。

只要平台的算法不透明,它就总有办法在规则的边缘游走。

不过,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因为一些积极的改变也正在发生。

比如,广州、深圳等地已经开始试点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叫做“服务分级”。

简单来说,就是不再让所有司机都在低价的泥潭里挣扎,而是建立一个评价体系,让服务好的司机能够获得更好的回报。

他们根据司机的服务评价、出车时长、有责投诉率等指标,把司机评定为不同的星级。

最高级别的五星司机,在接单时可以享有10%的价格上浮权利,而且平台会优先给他们派单。

相反,那些服务差、经常被投诉的司机,则会被降级,接到的订单也会变少。

这个试点推行了几个月,效果非常明显。

优秀司机的月收入平均增加了几百块钱,而乘客的投诉率则下降了四成。

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它改变了竞争的导向,从过去单纯的“价格战”,转向了“服务战”。

它告诉司机们,要想多赚钱,不能只靠熬时间,更要靠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无疑是一个良性的发展方向。

此外,一些有远见的平台也开始寻找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不再挤在低价快车的独木桥上。

例如,有家规模不大的平台,专门做起了服务老年人的网约车业务。

他们的车里不仅配备了急救包、饮用水,甚至还有可以固定轮椅的设备。

司机师傅不仅负责开车,还会主动下车搀扶老人,帮忙拿东西,服务非常周到。

这种精细化的服务,自然可以收取比普通快车更高的费用,而且很受老年人及其子女的欢迎。

据说,这家平台的订单量和司机收入都在稳步增长。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市场并不是只有低价这一个需求,高品质、有温度的服务同样拥有广阔的空间。

总而言之,网约车行业要想真正实现“重生”,靠降低一两个点的抽成是远远不够的。

这需要一场从根源上的变革。

核心是要打破“低价为王”的恶性循环,让服务本身的价值得到应有的尊重。

只有当司机师傅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一份体面且稳定的收入时,他们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动力去提升服务质量,去把车厢打扫得更干净,去对乘客多一份耐心和微笑。

而当乘客能够享受到更安全、更舒适、更人性化的出行服务时,他们也才会更愿意为之付费,从而形成一个司机、乘客、平台三方共赢的良性生态。

如果继续让低价内卷吞噬整个行业,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优秀司机的流失,服务质量的断崖式下滑,以及整个行业的衰败。

这无论是对谁,都不是一个好结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