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刘邦的三个“吾不如”,正是管理者的强竞争力

发布日期:2025-10-26 02:35 点击次数:189

文 / 肖洋洋 / 陪伴你规划好企业和FIRE生活。

深夜翻读《庄子·内篇·养生主》,读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被无数人误读的名言时,自然注意到后面那句更关键的话:“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早在两千三百年前,庄子就已经道破了现代人内耗的根源——用有限的生命追逐无限的知识与可能,本身就是危险的执念。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敢承认“我不行”的时代。远离内耗,从承认自己“没本事”开始,这是解放自己的开始。真正的聪明人,早就开始做减法了。这不是放弃,而是战略性的选择。

No.1 刘邦:别@寡人,你找他

《韩非子·解老》中说得更透彻:“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真正的高手,不是万事亲力亲为,而是懂得借助万物之能。

汉高祖刘邦在总结得天下之道时坦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一个敢于连续说出三个“吾不如”的君主,最终成就了四百年大汉基业。

No.2 庄子:斜杠太多没用

战国时的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学问渊博,“其书五车”,却终其一生未能将学说流传后世。庄子一针见血:“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

意思是:过度追求辩术,就像堆积瓦片编织草绳,把心力耗费在“坚白同异”这些诡辩命题上,最终得到的不过是无用的虚名。这何尝不是当下许多“复合人才”“全能型用人”的写照?

No.3 司马懿:拿得住就不是韭菜

《孙子兵法·谋攻篇》有云:“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这里的“知”,不仅是知彼知己,更是知道什么仗可以打,什么仗不能打。

诸葛亮六出祁山,某种程度上就是忽略了“不可以战”的智慧。相反,司马懿深谙此道,面对诸葛亮的挑衅坚守不出,不是不能战,而是深知“此时此地不可战”。

No.4 墨子:谁爱干谁干

墨子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弟子问他能否兼通百家之学时时,墨子说:“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又事成也。”

这位百科全书式的智者,早就道破了真相:社会需要分工,人各有所长,何必强求全能?

No.5 张良:做完贡献,提前退休

最耐人寻味的是张良的故事。这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圣,在功成名就后突然宣称:“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他不仅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更明白“该在什么时候停下来”。这种对能力边界与时机的双重认知,才是真正的智慧。

No.6 大佬:这不是打脸这是战略调整

回到现代企业。任正非曾说“华为永远不做手机”,后来调整战略是因为条件变了;马云曾说“阿里永远不做游戏”,后来改变决定是因为生态需要。真正的智者不怕打脸,因为他们明白:承认“做不到”是战略,调整战略是智慧。

《周易》乾卦爻辞有云:“亢龙有悔。”飞得太高的龙会产生悔悟,因为知道过了顶点必然下降。这种对极限的认知,恰恰是最深刻的自我了解。

深夜掩卷,忽然明白:从庄子的“知止”到韩非子的“因资”,从刘邦的“不如”到张良的“知足”,中国古代智者早已参透——承认“不能”,才是真正的“能”。我在一个月前有写过现代人版本的认知。

而FIRE生活,需要的不是无止境的财富积累,而是知道到了哪个度,我们就该收住欲望,无尽的学习、无尽的体验、无尽的储蓄,本质上还是让自己疲于奔命,并不酷,也不FIRE。就像我之前提过的FIRE体验实践。

在这个鼓吹无限可能的时代,或许我们最需要的,正是这种古老的有限智慧。

留言点赞互动,不错过每个心灵碰撞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