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产品展示 >

100万架军机围堵中国?万斯定调胜负关键,与中国脱钩,可能吗?

发布日期:2025-11-24 11:12 点击次数:121

2025年11月,美国陆军发言人公开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未来两到三年内,美军将采购至少100万架无人机。这一数字相当于美军当前每年5万架采购量的20倍。德里斯科尔声称这是“艰巨但可完成的任务”,但背后折射的是美军在俄乌冲突后对现代战争形态的深刻焦虑。俄乌战场上,双方每年合计生产约400万架无人机,80%的伤亡由无人机造成,而美军在这一领域的滞后已使其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紧迫感。

美军将这一计划命名为“铸造天空”,试图通过军民融合模式重振制造业,并明确要求供应链“去中国化”。然而现实是,美国无人机产业面临成本、产能和技术三重困境:本土无人机价格是中国的3至4倍,核心零件仍依赖中国供应,最高月产能仅2000架。美军士兵中仅45%的指挥官能熟练运用无人机战术,18%的任务因操作失误失败。这场豪赌既是军事竞赛,也是产业链韧性的较量。

美军计划在2-3年内生产百万架无人机,但当前年产能仅5万架,目标与现实差距巨大。美国高层言论显露出焦虑:陆军部长德里斯科尔称需以“钢铁意志”应对中国军事技术进步,副总统万斯也强调战场胜负关键在“训练有素的人”而非仅靠技术。这反映出美方矛盾心态:一方面试图通过大规模装备生产进行围堵,另一方面又转向精神层面的动员,暗示其在硬实力追赶乏力下的战略困境。

俄乌战场成为美军转型的直接推手。低成本无人机在此次冲突中展现出颠覆性战力,一架成本仅数百美元的FPV无人机可摧毁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坦克。俄罗斯日均生产4000架无人机,乌克兰甚至提出五年内为美国生产1000万架无人机的合作计划。美军陆军中将查尔斯·科斯坦扎直言:“我们落后了,行动速度不够快。”此前美军“复制者”计划两年目标仅3000架,与俄乌规模相比堪称杯水车薪。

美军对无人机的定位发生根本转变,不再视其为精密装备,而是归类为“消耗性弹药”。根据新规,无人机将像子弹一样配属至班组级单位,授权营连级指挥官直接调用,目标是将打击周期缩短70%。无人机设计也趋向小型化,如手掌大小的“黑蜂”纳米无人机单价高达20万美元,却仅能持续飞行30分钟。这种从“死神”大型无人机到“蚊式”微型机的转型,意味着美军试图以数量换优势。

“铸造天空”计划的核心是构建去中国化的供应链体系。美军计划改造罗克岛兵工厂等传统军工设施,专攻3D打印机身和核心部件,目标三年内搭建月产1万架的产能。但现实阻力巨大:美国无刷电机成本是中国产品的3倍,稀土材料自给率仅1%。3D打印无人机结构强度低20%,零下20摄氏度时电池续航衰减70%。陆军官员承认,从设备调试到量产需至少8个月,而采购合同审批流程长达6个月。

成本失控成为计划最大绊脚石。CNN测算,若完全使用美国零件,单架无人机成本将从300美元飙升至1200美元,百万架总成本达120亿美元,是预算的4倍。更严峻的是技术代差:美军演习中无人机频繁因抗干扰能力不足失控撞山,30%的无人机因频段冲突失效。美军现有指挥系统也难以处理无人机蜂群数据,一架FPV无人机每小时产生2GB信息,百万架规模将压垮现有网络。

美军试图复制中国产业链模式,却忽视其本质是市场驱动的生态优势。中国凭借完整工业体系年产千万架消费级无人机,成熟产业链使成本控制和技术迭代远胜美国。美国无人机企业Neros首席执行官坦言,本土零件成本有时高出100倍,且最高月产能仅2000架。与此相对,乌克兰依托中国零部件和战场反馈机制,实现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升级,而美军“计划经济式”的采购模式难以适应这种创新节奏。

美军内部体系同样制约计划落地。官僚流程导致装备交付延迟,“复制者”计划曾因零部件短缺延期18个月。人员培训缺口巨大,需培养10万名合格操作员,而新训练体系搭建需两年。政商利益纠缠也使计划复杂性加剧,特朗普家族投资的无人机企业获五角大楼大额合同,引发利益输送质疑。这些结构性矛盾使得百万架无人机的蓝图,在供应链、产能和体制的多重死结中越陷越深。

#美洲瞭望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