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产品展示 >

重商主义、自由贸易、工业竞争,阐述大英帝国殖民扩张的阶段演变

发布日期:2025-10-08 06:04 点击次数:196

英国曾建立起历史上覆盖范围极广的殖民体系,其高峰阶段主导全球事务超过100年。与历史上其他大型帝国如罗马、汉唐、波斯或蒙古不同,这些帝国主要影响特定大陆区域。英国的领土扩展到各大洲,其作用涉及经济、政治等多领域。相比之前西班牙的殖民模式,后者面对葡萄牙、荷兰及英法对手;以及后来美国的霸权地位,后者受苏联、欧盟和中国制约,英国在某个时期实现了相对独占的国际主导。

然而,这个广阔的殖民结构在顶峰时经历了北美13个殖民地的脱离。18世纪后半期,这些地区独立后,英国一度面临声誉下降,但实际情况显示,仅过几十年,一个规模更大的全球帝国重新形成。那么,英国如何在承受北美损失后恢复并维持长期全球主导?

16世纪后半期,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处于殖民高峰,英国则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进入繁荣阶段。这一时期,英国通过要求每周食用鱼类的规定,训练了大量远洋航行人员,为海军储备人力资源;同时推动私掠船活动,吸引众多水手参与海上劫掠;此外,采用中世纪的特许制度,向私掠船和贸易实体授予独立操作权。著名的黎凡特贸易组织和东印度贸易组织均在此阶段创立,其基础是商业保护政策。

在伊丽莎白一世积累的基础上,英国逐步具备参与海外扩张的能力。但16和17世纪,西班牙主导美洲和欧洲事务,作为欧洲强国,哈布斯堡家族掌控神圣罗马帝国,并统治西班牙、奥地利等广阔领土。后来,欧洲30年战争(1618-1648)削弱西班牙,特别是其美洲资源开采模式难以持久,导致其殖民体系衰退。这场战争确认尼德兰脱离西班牙,建立荷兰共和国。英国曾援助荷兰对抗西班牙,但1651年,在克伦威尔议会主导下,颁布航运法规,限制荷兰在英国及其附属地区的运输权,以维护本国贸易独占。为此,双方发生多次英荷冲突,最终英国商业实力超越荷兰。

前三次英荷冲突中,荷兰虽受损,但经济基础未彻底动摇。1688年英国发生王位更迭,荷兰执政威廉因其妻为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之女,被选为英国国王,与玛丽共同治理。两国由此联合,签署多项协议,威廉引入荷兰工匠、技术和资金,促进英国经济发展,而荷兰财政渐趋紧张。到1780年,英国废除早期协议,发起第四次英荷冲突,消除荷兰作为殖民对手。

从16世纪后半期伊丽莎白时代起,英国坚持商业保护策略,对抗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对手,通过法规干预增强本国贸易优势。同时,在海外扩张中取得进展,构建以北美13州为核心的殖民体系。到18世纪中叶,在七年战争中,英国资助普鲁士分散法国兵力,在北美、南亚等地获取大量领土。此时,英国接近工业转型,手工工场仍是主要生产方式,但机械取代手工的倾向增强。随着英国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国内对商业保护政策产生疑问,对殖民地取消多项限制措施,引发北美居民不满。

1775年,为抵制英国取消奴隶贸易和推行贸易开放等举措对本地利益的冲击,北美13州发起反抗,在法国援助下演变为独立冲突。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支持北美,以报复七年战争失败,并为英国制造新对手。北美内部,北方手工从业者与英国市场竞争激烈,南方种植业主反对奴隶制改革,最终英国丧失北美领土,美国成立。次年,亚当·斯密发表历时近10年完成的《国富论》,总结先前欧洲经济模式为商业保护,并提倡贸易自由。

这部著作开启古典自由思想,影响西方世界,并塑造英国后续海外扩张和经济策略。与商业保护强调政府调控贸易相反,自由贸易主张逐步开放殖民地贸易,实现完全自由,由市场机制决定资源分配。当时另一经济学家李嘉图主张取消进出口限制,废止殖民贸易独占规定。受此指导,英国转向构建非直接控制的帝国,在拿破仑冲突后,归还多数法国殖民地。此时,英国基本完成首次工业转型,在产品优势基础上,无需大量领土占领,即可通过贸易获取财富。

当然,对贸易链中战略要地、原料供应地或产品销售地,英国仍严格控制。1805年特拉法加海战获胜后,英国确立全球海上控制权,凭借工业基础,在自由贸易原则下,使用武力外交开拓原料来源、贸易通道和市场,形成隐形贸易网络。到1865年,经济学家杰文斯描述:北美和俄国平原供玉米,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提供木材,澳大利亚供应羊毛,秘鲁输出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黄金汇入伦敦,印度和中国种植茶叶。咖啡、甘蔗和香料来自东印度群岛。棉花长期在美国南部种植,现扩展到全球温暖区域。这反映英国当时的强势。

19世纪,英国扩张中最显著是征服南亚印度。丧失北美后,英国殖民地位受创,但通过强化对印度控制,其庞大市场成为帝国关键资产。更重要的是,英国帝号源于印度莫卧儿王朝,而非欧洲传统罗马皇帝加冕。印度对英国价值体现在原料供应和工业品市场,以及由英国指挥的印度士兵。这使印度既执行英国贸易开放以最大化利益,又分担部分殖民费用。

进入19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启动第二次工业转型,进入电气阶段。拿破仑冲突后,俄国自称欧洲宪兵,与英国在亚欧展开博弈;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完成,英国贸易和扩张对手增加。拿破仑冲突虽法国失败,但英国为大陆平衡,在维也纳安排中未过度限制法国,其扩张潜力仍存。这些因素促使英国放弃低成本扩张和贸易自由,转向贸易保护和领土占领。

19世纪后半叶,英国殖民地周边土著地区渐被列强控制,冲突风险上升。为维护印度航道,英国占领埃及;为保障埃及尼罗河地区,侵占苏丹。最终,规划从埃及开罗到南非开普敦的南北贯通,与法国从佛得角到索马里的东西计划冲突,双方在法绍达事件中接近开战。当然,鉴于海上控制权,直到一战前,英国未完全放弃贸易自由

查看更多